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赶考意识",通常是指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吃苦意识、荣辱意识。"赶考意识"所包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荣辱感,正是我们政工干部要时刻牢记的。本文从干部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如何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谈起,从而引出"赶考意识",然后通过回顾党的光辉历史,简论了"赶考意识"的形成过程。接着,从"赶考意识"与从容应对"考试"、"赶考意识"与振奋精神状态、"赶考意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如何让"赶考意识"永相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法执政是非常艰巨的。在理念基础上,我们还未彻底实现从革命理念转化为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创立新中国50多年,但是执政的理念并未全面确立。其实,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早上,跟他的同伴说,我们是去北京赶考。他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意识到了我们党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党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但很遗憾,这种意识未能成为全党的理性认知。我们还缺乏执政的意识。我们党在执政的位置上坐了50多年,我们还曾天天喊阶级斗争,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这样的斗争哲学下,革命理论占上风,而执政理念未能确立。我们意识中,除了革命意识以外也…  相似文献   

3.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 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在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前夕,在离开西柏坡就要进入北平的前夜,毛泽东非常感慨地说,我们进入北平是去参加考试的,希望能够考个好成绩.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际,习近平同志重回正定时再次强调党的"赶考"远未结束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它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见新华社记者写的<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一文,载2004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5.
李舒 《检察风云》2008,(5):60-61
中国警察,曾一度给人不苟言笑、不说外语,尽力保持执法机关权威和严肃的印象.这样的"传统"延续了几十年,今天却在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人文奥运"精神的感召下逐步转变. ……  相似文献   

6.
王旭 《法学论坛》2023,(1):5-15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宪法在精神实质上是统一的,它系统、原创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国宪法的显著优势和重大作用是什么”“如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等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表现,是我们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法理依据,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原理运用,同时构成了中国宪法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制度规范体系来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孔子"仁爱"的思想,西方有基督教"博爱"的情怀,这两大影响世界的精神体系都引导人们去"爱"。"爱"是存在于"法"之外的人类秩序体系,它温  相似文献   

8.
李晓宁 《行政与法》2005,3(2):21-2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新时期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党执政能力是否加强的重大体现,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应根据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倡公众参与;坚持依法行政,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落实贯彻党的执政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安部副部长许甘露在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担当源自初心,实干是最好的担当。我们以“思责思进思发展,创新创优创一流”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干部担当作为意识,打造进取争先团队,奋力开创新时代山东边检事业赶超跨越新局面。压实时代赶考的责任担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带来百年未有之风险挑战。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70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开启新时代的“新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0.
精神是一种高贵的气节,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任何一个个体或群体凝聚力量、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这是精神的本质所在。然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传承历史的厚重,应和时代的节拍;它普适于群体的共性,存在于个体的特性;它似山般坚韧于心胸,似水般绵延于血液,这是精神的生命所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及其内容(一)"法的支配"与"人的支配"中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说过"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且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也是因马谡犯了军事谋略上的错误,这些体现了即使是权力者身边的红人,但只要犯了罪就应当受到处罚的精神。该观点是以与犯罪相应的刑罚是由客观的规则即法来规定为前提,因此,这同近代的罪刑法定原则(或罪刑法定主义)是相通的。即,不是奉行将罪与罚交由当时的执政者、权力者进行判断的"人的支配"("人治"),而是奉行,将罪与罚交由客观规则即法来判断的"法的支配"(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系统完备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相似文献   

13.
6月7日,中共司法部直属机关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吴爱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爱英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促进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俞贵麟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爱英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司法部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她要求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差序格局"有碍于人格平等的实现和公民精神的化育,是法治中国的主要障碍。现代社保制度有助于人格平等的实现,通过替代差序格局实际上承担的经济互助功能,它亦有助于公民精神的化育,进而助益于法治中国的实现。现代信用体系可以限制差序格局对法律实现"功能替代"的运行机制,进而有助于社会成员对法律之"系统信任"的形成。"社会基础秩序"的建设,可以极大优化社会行动的平台。法治中国的建设,应遵循"从法治社会到法治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律师》2005,(8):81-81
“依法执政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于6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的必然性与艰巨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这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人民论坛杂志等单位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中国法学会会长韩杼滨、人民日报副总编陈俊宏等出席论坛。韩杼滨会长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依法执政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  相似文献   

16.
党依法执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既是时代的本质要求,又是一项重大的法治创新。它不仅将引起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对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党依法执政,需要厘清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三大核心要素;需要实现执政方式上的三大深刻转变,即党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二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  相似文献   

17.
浅析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努力实现执政方式的和谐创新、"生态"化变革,坚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贯彻于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始终,努力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促进党政协同合作、打造和谐党政关系,注重执政方式从政策化、经验化向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合理转变,这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茂仁 《山东审判》2005,21(1):8-10
最近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确立了"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命题,这是最高法院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着眼法院肩负的任务和使命,遵循司法工作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落实于法院工作的新的重大理论命题。这不仅与最高法院所强调的"公正与效率"主题、"司法为民"宗旨等一脉相承,而且为实现司  相似文献   

19.
孙谦 《中国法学》2005,2(4):3-12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共产党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巩固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解决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转换和合理定位问题,明确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推行和落实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党的政策与宪法和法律、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关系,以及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法学》2021,(1):3-32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新发展阶段的法治航标,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十一个坚持",精辟概括和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涵。我们要在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上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