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越发凸显。有的商业机构为了企业发展,不择手段地获取并使用这些信息;也有些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法犯罪分子肆意买卖信息,非法获利,这严重危害了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为此,研究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机制,有助于开辟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韩方明 《同舟共进》2008,(12):30-31
不久前,一位年轻的同事向我诉苦:刚买房才几天,就有不同的地产中介不断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出售或出租,令他不胜烦扰。央视日前披露,一家广告公司竟掌握中国2.5亿手机用户的信息。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也就5亿,其中一半用户的资料被掌握了!  相似文献   

3.
数据网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公民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目前,在我国,网络安全及网络隐私权领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国家与公民共同努力,以改善我国的网络安全,完善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促进监管制度的健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对公民隐私权的立法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作的司法解释中,但却没有一部法律具体规定了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方式,当某些隐私权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由于其具有流传范围广、传播方式特别等特点成为被侵犯的对象时,受侵权人往往因为法律规定上的限制,无法运用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方式有力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隐私权遭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成为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已经非常的普遍,由此,出现了传统公民隐私权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延伸。一般来讲,互联网环境下的公民隐私权危害指的是把互联网作为基础环境,实施危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环境实施的公民隐私权侵害在如今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律保护,采取多种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公安研究》2007,152(6):40-43
随着犯罪形式的变化,技术侦查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侦查手段。技术侦查因其高度的隐秘性而与公民的隐私权产生冲突。如何在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隐私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技术侦查立法追求的目标。技术侦查以侵犯公民隐私权为代价,应受到严格的程序控制并辅以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规制和监管,然而,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的有效执行,更离不开作为信息主体的公民个体与作为数据控制方的企业和组织。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公民个体,在使用数据时,自身产生的数据也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例如,社交网站能够广泛收集用户的敏感数据。"非知情同意"(non-informed consent)这个概念建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权利,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 我国公民享有隐私权,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隐私权这一概 念起源于 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著《私生活秘密权》文中。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制定了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 对隐 私 权 加 以 法律 保 护 。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我国《宪法》第 38 条至 40 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  相似文献   

9.
汤纪东 《青年论坛》2011,(3):100-106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也惟有此,公民隐私权方可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杨增社每天都面临着“两难选择”:要当一个严格遵守“十不准”纪律的好民警,就难以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反之,要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就很难当一个严守纪律的好民警。“两难”面前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原是网络社区一种高效率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互助行为.由于网络行为引导与规范法律制度的欠缺、公民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人肉搜索"正成为极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为实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促进网络新技术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进一步确认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健全和完善网络行为的规范立法,明确与细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以案例为中心的网络行为规制和引导的宣传体系以及较为便捷的网络侵权责任追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2.
谁来保护警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谁愿意发生交通事故呢?显然,谁都不愿意,无论是肇事者还是受害者。然而,现实生活中,谁又能完全规避交通事故呢?显然,谁都不能。当一起交通事故突然发生的时候,作为旁观者,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指责肇事者、同情受害者,因为我们有一颗感受痛苦救助弱者的心。由于谁都难以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保持冷静,所以我们还能理解并体谅受害者的某些过激行为。而且,在抢救伤者的同时,善良的我们还不妨推测一下:肇事者是谁?他付得起医疗费吗?他有工作单位吗?他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吗?我们是实实在在地为受害者担心,因为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3.
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多年,大部分人对投资有风险的基本概念,早有认知。但即便在银行方面事先已充分进行披露的情况下,事后部分人依然不能接受其购买的产品出现亏损。少数人会采取一些不当甚至是过激的行为,以帮助其“挽回”投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香港八达通控股有限公司因出售197万名客户个人资料获利4400万港元,而被指责侵犯个人隐私,事件已导致公司行政总裁陈碧铧黯然下台。此事件引发了内地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初二《法律常识》(下册)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这一 内容时,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有点深奥玄妙,学生不易理解。甚至 有些法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教师也把握不好这个概念,也难讲清楚这个问题。本人对法律 比较感兴趣,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研究法律,也关注“公民的隐私权”这个问题。在这里, 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体会,共同行参考,以利于教学。  一、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的出现和发展是19世纪末的事情。现代各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都十分重视。但 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为公众…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你们好! 我们村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孤寡老人刘婆婆,长年依靠村民委员会及村民的救济生活。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见刘婆婆两天未出门便前往探问,才知道她生病了。我赶紧将此情况告诉村民委员会主任,要求村委会为刘婆婆请医救治并提供相应的物质救助,可没想到村民委员会主任说:“这么大的年纪病了请了医生也治不好,随她去不要理她”而置之不理,请问:对村民委员会主任这种冷漠的态度该如何处理? 新疆和田:甘小明  相似文献   

17.
11月8日是第六个中国记者节,本应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开心的日子,然而,这一天,一些地方相继发生记者被殴打的事件,令人震惊。郑州中方园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一业主被打伤住院。当多家媒体记者闻讯赶到采访时,也遭到十几名手持木棍者的追打,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一名记者被打得血流满面(据《东方今报》11月9日)。江西九江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在一片愤怒之中度过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当天上午,该报社一名记者为制止城管人员的野蛮执法,竟在自己单位的大门口遭到对方的群殴;闻讯赶来制止城管人员施暴的多名记者也都遭到拳打…  相似文献   

18.
一位潜心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著名学者陆学艺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工人有工会,学生有学生会,而农民却没有农会,那么农民的利益谁来保护呢? 在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保护农民利益不是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由于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对优势的基本构成的现状,所以它决定了保护农民利益既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稳定中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大月刊》2002,(3):38-3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李林认为,按照民主化的要求,在法案起草阶段就应该公开,“让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主体向起草者陈述其利益要求及其理由,保证起草者能够‘兼听则明’,通过对法案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调和、选择等方式,尽可能使各方面利害关系人能够接受法律草案的设计安排。”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却又时常被人们忽略的话题。公安民警在执法的过程中,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袭击,对于公安机关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正常的是,公安民警的正常执法,往往还会遭遇不明真相的群众辱骂、围攻、殴打,公安民警被误告、诽谤、诬陷、诬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来自公安部督察局的资料表明,1999年,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受理群众投诉87693件,经过缜密核查,计有31554件属于不实投诉。不实投诉这四个字,出现在措词严谨的公文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也没有程度轻重之分。可以理解的是,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