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希光 《人民论坛》2015,(10):32-35
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再次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确性标准。重提文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大战略,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当时在延安时期提出有着全新的时代内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这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满意程度为准。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体现在每个共产党人的行动中,还要求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同志之间,要始终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共产党”、“八路军”成为当时民族精神和国家希望的象征,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我们…  相似文献   

3.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各地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高碑店市委书记张庆华有个“农民书记”的雅号,原因是他来自农民,不忘农民,还交了不少“农民朋友”。这一点很值得提倡。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必须了解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同基层的群众交朋友,是我们联系群众的一个好方法。战争年代,我们和人民群众之间结成血肉关系。五六十年代,干部下乡搞“三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最活跃因素,是能否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关键。一般来说,依据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分为三大类:领袖人物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能动性因素,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三大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就包含着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需求的矛盾,人民群众对警务的需求与公安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社会快速前行、群众意识更新的必然结果。公安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时代进步的保障,使命  相似文献   

8.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个代表”的最终归宿。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同时,我们致力于  相似文献   

9.
潘峰 《前进》1995,(11)
人民利益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核心潘峰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邓小平对“人民利益”的关注十分突出。总括他的大多论述,人民利益的含义基本有三层:(1)这个利益的主体涵盖了当代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的经常用语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占百分之九十几...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始终自觉坚持和运用这一原理 ,强调以人民为本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民满意不满意 ,答应不答应 ,高兴不高兴 ,赞成不赞成” ,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创立的。纵观邓小平理论 ,以人民为本的人民思想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以人民群众为本” ,是指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实践主体、价值行为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 ,它不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大代表”,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称呼,它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来自人民高度的信任,凝聚着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在郧西,各级人大代表用他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际行动,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遵循,是人的主体性的深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从人民群众的意志,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根本原因 ,提出了继续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 ,指明了建设更加成熟的执政党的基本方向 ,在世纪之交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三个代表”中的核心 ,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能否始终当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既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检验 ,同时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综合考验。一、正确认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三个代表”中的地位在“三个代表”中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人民,为了全国人民能一步一步地过上“温饱”、“小康”,“中等发达水平”的美好生活。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谁赐予的,也不是从外国“买”来的,而是人民群众自己干出来的,正如列宁所说:“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创造世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创造了物质财富——这是最浅显、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我国一年生产的4亿多吨粮食,400万吨棉花,10亿多吨煤,1.3亿多吨石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人民群众历史性选择,带领中国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必须以“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重点应解决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问题。一、构建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种转变,使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面临着考验。一是共产党的干部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由于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掌握着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个人谋利益,权力用得好利国利民,用得不好就会祸国殃民。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地位的改变,往往容易使一些党的干部脱离群众,把自己看成高于人民的“官老爷”,把群众视为自己的“仆人”,“公仆”与“主人”的错位,拉大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二是共产党的干部面临着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对更加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一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侵入到党员干部的思想,诱使一些党员干部背弃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有的党员干部甚至完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悄然加入商  相似文献   

17.
唐中明 《湖湘论坛》2003,16(3):18-19
要在实践中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必须把握“三个代表”的“三性” ,即统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个代表”的统一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 ,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  相似文献   

18.
在“四个深刻变化”条件下,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经由适当的路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而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与掌握真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信仰与行动指南的过程。作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掌握群众,也要被群众所掌握。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