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从自然灾害救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蕴含的科学问题。为丰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内容,提升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本期开始,《论坛》栏目将连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科学问题探讨"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2.
李萍 《中国减灾》2013,(6X):34-35
<正>在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今天,人们不同的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因此,人们有必要去反思和探求在防灾减灾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从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一、"尊重自然"是预防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则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扩展和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生态危机主要表征的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更使人认识到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为如今的"天灾"八九是"人祸"造成的,即当今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是由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引起的。因此,要减少自然灾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人类防灾减灾过程中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当然,我们谈当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由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需求多样,政府的救助工作往往难以全面覆盖,这为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不仅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也彰显了"社会互助、聚沙成塔"的开放式救灾理念。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需求多样,政府的救助工作往往难以全面覆盖,这为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不  相似文献   

4.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救灾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为认真贯彻《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共同加强突发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通知》(民发[2003]85号)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处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6号)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序组织排危抢险救灾,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我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救灾、民政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战斗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救灾、  相似文献   

5.
应对自然灾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如何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创新灾害救助模式,建立由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型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次推进了"政府埋单、百姓受益"的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是党和政府拨给灾区用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是"救急钱、救命钱"。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救助资金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机制,是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维护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甘肃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强调,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目的是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型。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易发省份之一,素有"十年九灾"、"无灾不成年"之说,特别是近年来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经受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后,甘肃省民政厅深刻体会到,建立和完  相似文献   

9.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其救助需求在瞬间达到峰值。本文从"浪涌能力"出发,分析了"弹性"需求对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的影响,建议通过物资储备结构体系的优化来提升其物资供给的峰值能力。"浪涌能力"与"弹性"灾害救助的关键和前提是救助需求评估。与常规自然灾害救助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人员受灾需紧急救助,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瞬时内数量巨大的人口需救助。然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低,平时所储备的灾害救助物资无法满足瞬  相似文献   

10.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63-63
<正>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以下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2,(15):63
日前,安徽省淮南市减灾救灾委结合实际,建立了"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由淮南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专项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受委托对全市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灾害趋势,查核和科学评估灾情,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意见、专业咨询以及技术支持。根据灾情从专家库抽列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灾情进行会商。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自然灾害社会影响的研究不断增加.由国际科联(ICSU)、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组织协助开展的"极端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项目,秉承了"虽然不能阻止灾害发生,但我们可以减小灾害后果"的理念,致力于提高对与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有关的关键现象的理解,分析自然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推动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预测研究,将该研究纳入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范畴.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自然灾害形势严峻。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强度大、损失重、影响突出。山东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减灾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满足受灾群众多方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8月3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查地方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滨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地级市之一。随后,滨州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风险普查工作,破解"综合""质量""应用"三大难点,努力形成市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滨州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五年间,全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袁艺 《中国减灾》2013,(3):30-31
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现状背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救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救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救灾范围不断扩大、救助项目不断增加、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一、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日益完善,对评估工作提出系统要求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中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现代管理思维,秉承"治灾于未灾是自然灾害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社区(村)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村)安全则城市安全"的理念,着力探索自然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有效路径,研制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启动实施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一、实施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是城市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四川省自然灾害频发,成都也先后遭受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  相似文献   

19.
潘启雯 《中国减灾》2012,(5X):50-51
<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会遭遇各种突发性事件。历史上没有哪一种社会制度能够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对于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自然灾害对社会具有高度的威胁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理论上讲,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单凭政府的财力、物力是无法全面应对的,而需要整合全社会的物质、人力及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子导致的水文、海洋、地质灾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较多,灾害严重威胁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开展沿线国家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援助等相关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