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06,(2):112-115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去反抗另一种美学行为,以政治批判的美学方式批判美学式政治方式,与殖民主义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美学的政治作用的认同与憧憬,从而使其东方主义理论陷入悖论式窘境。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逐渐形成,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诗学流派,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旧历史主义是研究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观,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然而,在本世纪初,这种“总体发展”的历史观遭到形式主义的攻击,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认为旧历史主义诗学只重视文学的外部规律,即只注重文学与社会环境、文学与政…  相似文献   

3.
在文艺批评中,坚持“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统一,并把它看作批评的“最高的标准”,这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一项基本的批评原则和方法,而作为科学地反映了文艺创作规律的一种批评观,它又始终贯穿并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实践之中。对此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文艺批评建立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进入了新时期以后,文艺理论界才较多地谈论到这一问题,研究也得到了深化。其中,确实有许多议论可以启发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理论,但也有些议论明显地不尽吻合经典理论的原义。故此,我想在本文中结合对有关观点的商榷,谈一点学习体会,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邱运华 《学习论坛》2004,20(7):69-72
汉语语境下的"文化诗学",在它的批评实践过程中已具备了人文理性的内涵,是汉语诗学在当下文学艺术话语建构中的结果.汉语语境里对"文化诗学"的话语建构,最关键的环节是恢复了这个概念里的"历史意识".这个恢复,既体现了汉语诗学的历史批评传统,同时又彰显了这个术语时代精神的现实关怀.走向"文化诗学",蕴涵着汉语诗学对文本的文化时空的再度开掘.它的思想指向,是对过去诗学研究经验的累积,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未来的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意义再生产:中共历史研究的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否认,如下事实,很少受到中共历史研究业内人士的关切:党史研究缺少批评的参与,似乎没有这种批评的存在,研究活动同样可以自得其乐。党史批评——一个为讨论问题提供方便而取的称呼,其实质内涵,包含了对所有中共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种学术性评论。批评即评论。批评已超越党史研究成果——进入公共学术领域的文本——所设定的栅栏,它是一种业已固定化文本的再阐释,结果是一种意义再生产。换个表达方式,党史批评是对党史研究话语的再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实用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的R·舒斯特曼,其所提出的"身体美学"是以彻底批判和抛弃所谓传统哲学研究的身心二元论为其学术起点的,他通过从分析哲学传统和实用主义传统出发来批判极端精英主义的现代性,倡导通过强调哲学的实践及存在功能而使哲学成为指导审美生活的工具的"身体美学",这已经在国内美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虽然这种所谓"身体美学"看起来兼容并包、左右逢源,但由于其在最初的学术起点上即存在没有把研究者与参与者严格区分开来的严重偏差,他的整个"身体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一系列相关研究结论都具有摇摆跳跃性、都难免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因而貌似系统全面,实际上却只能是肤浅的。这样的美学理论并不具有其表面上来看似乎具有的、重大的学术价值,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国内美学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学界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等问题取得了许多共识;另一方面,在许多重要问题的讨论中也存在着较大学术争鸣。本文概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要理论争鸣,并加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化改革现实的支撑,是中国复兴道路内在发展出的一种不同于西方历史“重演”的现代化方式。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所选择的实践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相结合,通过不断地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确立的两个结合,通过自身超越于西方资本逻辑的人的逻辑,立足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奋斗。因此,正如马克思主义科学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历史的现实表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9.
应该注重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可否认,如下事实,很少受到中共历史研究业内人士的关切:党史研究缺少批评的参与。似乎没有这种批评的存在,研究活动同样可以自得其乐。党史批评——一个为讨论问题提供方便而取的称呼.其实质内涵,包含了对所有中共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种学术性评论。批评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批评已超越党史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许全兴“学风与方法”的回应。在从事研究和批评文章前不针对自己研究和批评对象做一番认真的学术调查,反映出来的是学术浮躁;将甲问题扯到乙问题,既给自己造成逻辑混乱,也误导读者,反映出来的还是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的预测和分析,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研究,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同时开展学术批评,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三十年中,美学领域同样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其复杂的发展样态和所具有的学术意义足以使美学研究者频频驻足.杨存昌教授主编的<中国美学三十年>即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状况的著作.就目前来说,研究三十年中国美学发展的文章已有不少见诸报刊,但专著却尚未出现,杨存昌的这部著作是具有开创性的.  相似文献   

13.
在祝贺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之际回顾中国当前的美学研究,自然会以刘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理论建树为借鉴而面临下列问题: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究竟是走向了兴旺还是走向了没落?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美学研究?美学研究又能够为当今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建设发挥什么实实在在的作用?实际上,只有真正充分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分量,进而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美学研究者才有可能在对自身、对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乃至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学术研究的自觉,从而以扎实的和富有建设性的美学研究方式,通过逐步摸索和建立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理论解释力的美学理论体系,使先生对后学的殷切希望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新中国美学、文艺学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还存在缺少学术规范的现象,一些不讲科学、不重规范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些学科的声誉。近读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昭柱的《批评无须忏悔》,却有一番别样的感受。这本54万字的集子是作者从近20年来所发表的240余万字的文稿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既有美学、文艺基本原理、文艺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有对文艺思潮、文艺倾向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实态度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触及到了理论界的不少重大问题。如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教科书里,陈独秀被批评为“右倾投降主义”,其原罪之一就是对工人阶级的轻视和对工人运动的不重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这已经为新时期学术界所论证。不过,陈独秀对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认识显然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复杂的背景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加强党内团结,提高党组织战斗力,清除党员思想灰尘的有力武器。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批评和自我批评趋于形式化、温和化、软弱化和甜蜜化.逐渐使这一法宝失去了应有的威力。  相似文献   

17.
<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团结带领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得到历史性拓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将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心,更加奋发昂扬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23,(1):135-144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包括女性之美和男性之美,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刘东 《理论建设》2023,(1):39-51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当前学界的热点议题,学者们从生发逻辑、理论内涵、基本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等维度展开了系统研究,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新的学术动向。但目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普遍存在切入视角局部化、研究方法单一化、成果样态碎片化、跨学科合作低频化等局限。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通过强化问题意识以深化理论阐发,拓展研究视角以丰富内容体系,加强学科协作以开拓研究新局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多维度阐释,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空间,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0.
学理de贫困     
孙郁 《前线》2000,(11)
文学批评,有时也是面镜子,不仅照着创作的形态,也照着批评家自己的面孔。翻看近来的报刊,批评之风盛行,几近压过创作,热点的东西,差不多都是批评家们炒作出来的。批评、反批评,叫骂、反叫骂,在文坛上已成了风气。但独独看不到了学理,心平气和的东西渐少了。伪批评在今天的泛滥,暴露了当下学术的致命弱点:基础训练的流失和学理的空缺。仅仅会说“不”,只是个勇气的问题,但不是批评本身。批评是审美的判断和知识的建构,它的深层结构,还是学术理念,这是它的灵魂。但是很可惜,近半个世纪以来,这样的训练已很少看到。我们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