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内含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症结就在于一方面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一方面又努力保存民族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从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发展史上后行为主义实证政治学时代的产物.本文着重对国外政治文化的四个主要流派和国内从1987年以来产生的四种不同观点进行了综合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7.
文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民主、统一、稳定、法治等政治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了极大努力;二是理顺了各种政治关系,实现了社会整合,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三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数次阶段性成果,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是启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克服了封建政治文化的滞留影响而且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偏误,在政治主体、政治参与等方面实现了现代文化观念创新。政治文化的转型因培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民意基础而促成改革向民主法治方向过渡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9.
张宏伟  宋瑞恒 《学理论》2012,(19):61-6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抑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4)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文化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自古就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中,凝聚出了蕴含着丰富政治稳定思想的政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处于矛盾凸显区和多发期,需要我们寻找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从而成为维护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总结了二十年来国内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政治社会化研究中值得改进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相对滞后性,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对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迁与功能性变迁两个方面,而现代性的断裂和公共性的凸现则是其明显特征。从历史与逻辑角度分析,引发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则大致体现在"现代性"的楔入和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互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16.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CPS) formulation in Chinese transition is an area with little empirical work. We fill this gap validly and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firm‐ and industry‐leve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firms' political strategy choice. Empirical support is found for the taxonomy of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ies in Chinese transition—that is direct participation strategy, financial incentive strategy, prolocutor strategy, institu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government association strategy an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strateg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consistently significant firm‐ and industry‐level predictor of all six political strategies and we explore what determinants are related to each specific decision independently. We also verify the random effects of industry‐level variables and our hypotheses are tested through using general evaluation equations (GEEs). Our study aims to be helpful to point managers toward both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and internal resources to consider when making appropriate political strategy choices and thus improve Chinese firms' strategy management level. Som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具有突出的君主政治、全能政治、官僚政治、家国政治、人情政治特征,且至今仍制约着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执法和行政效率.为此,应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教育等方面加强工作,以逐步清除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建设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治学是一门以民族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的民族政治学并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主动"创造"的产物.近年来国内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不断丰富着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内涵与意义:学科基本范式的构建;解释范式下具体研究范畴的深入挖掘;现实民族政治焦点问题的探讨.目前,民族政治学研究领域与深度都有了极大突破,为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日益彰显其学科的解释力与生命力.不过,民族政治学的研究者仍需回应因形势变换所出现的新的民族问题而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Until recently, most research on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was based on the (often implicit) presumption that these cycles do not differ across countries. However, more recent studies focus on heterogeneity. This paper surveys studies examining the factors conditioning the occurrence and strength of manipulation of fiscal policy for electoral purposes, at the aggregate level or at the level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onditioning factors discussed includ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quality, age and level of democracy, electoral rules and form of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the presenc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fiscal ru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