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被视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郑功成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著名的社保与就业问题专家.  相似文献   

2.
莫荣 《中国法律》2007,(2):22-23,80-83
中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3.
黄励 《法制与经济》2008,(12):113-114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就业能力不强是影响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研究并帮助他们的解开就业症结,指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综合素质,对促进他们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琳 《法制与社会》2010,(1):264-265,287
就业公平的理论内涵是就业改革当中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就业公平的内涵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使得就业公平问题长期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本文通过对公平和就业的含义进行梳理,进而推导出就业公平概念的内涵,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就业改革进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促进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就业人员的37%~40%。而我国只占就业人员的5%。因此,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7.
杨柳春 《法制与社会》2010,(16):239-239,249
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毕业生的压力众所周知,无需赘言,毕业生的务实与功利亦无可厚非,但低年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生存状态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指出提前开始就业准备,是就业压力下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9.
胡海波 《法制与社会》2011,(30):185-185
本文分析就业平等权与就业反歧视并非完全等同,并基于此将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归为就业歧视和权力的干预两类,最后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娜 《行政与法》2008,(4):43-45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吉林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和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过多剩余劳动力对吉林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吉棘省严峻就业形势的良方。  相似文献   

11.
龙科  明文 《法庭内外》2007,(12):43-43
《就业促进》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旅。这部法律之所以引人注目,其中之一就在于法律首次专章规定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日前有关部门透露,与该法配套的新法规即将出台,诸如“保障公平就业”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将细化为“哪些岗位不适合妇女”等可操作性的具体条款,要以类似法规来推动公平就业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2.
晓红 《法治与社会》2012,(12):34-36
2012年7月11日,山西籍女应届毕业生曹菊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将北京市海淀区新巨人培训学校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这是我国自《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起性别就业歧视案,引起广泛关注。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大学生举着“巨人矮人皆能建丰功,男性女性均可成大业”,在巨人集团门口载歌载舞,声援曹菊。不管此案如何判决。中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将随着此案的判决进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精神残疾人就业权利法治保障现状。方法:通过调查有劳动能力的精神残疾人对其进行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最终共发放问卷706份,完成有效问卷630份,有效率为89.2%。对基本情况、就业信息获取、就业需求状况等进行调查。结论:北京市精神残疾人就业率较低,就业服务指导有限,就业需求尚未满足;建议加强立法保障,明确精神残疾人的合法就业地位,完善其权利救济途径,营造精神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环境,保障精神残疾人就业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中,不平等就业违背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原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因此,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需要得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保障,表现在:为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提供法治保障、提供德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千家万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这“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这弓J起了代表们的热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监狱学刊》2010,(4):60-64
刑释人员的生存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生存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刑释人员的生存就业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监狱、政府和社会都应重新审视和调整罪犯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等工作,改革创新教育改造制度、安置帮教制度、指导就业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晓红 《公民与法治》2012,(21):16-18
2012年7月11日,山西籍女应届毕业生曹菊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将招聘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某培训学校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这是我国自《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起性别就业歧视案,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艳红  陈微 《法制与社会》2013,(30):184-184,186
本文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相关问题的认知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存在一些困扰的问题,对求职就业虽有一定信心,但不良心理也较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就业”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都应有获得工作的权利,而且这一权利不因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平等就业”是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生而平等”这一人权理念在劳动法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在校大学生尚未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直接订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实践中,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促进在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部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在校大学生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之前.先与在校大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签订就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签订前用人单位、学校、在校大学生三方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