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从而使隐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生存哲学的意义上讨论隐喻的结构,是一种新的致思路径.隐喻不仅限于语词层面的替换,同时也在句子、语篇和文本层面发挥作用.隐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隐喻,是对存在的生存实践把握,并具有对话性、事件性和揭蔽性的结构特征.隐喻展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人在实践中把握当下存在并筹划未来的基本方式,隐喻凸显了人的社会生存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喻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求索》2007,(10):186-188
意象是中西方文艺理论中都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对比来看,中国的意象理论主要偏向于意的层面,西方的意象理论侧重于象的层面。隐喻与意象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显著的不同,就意象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自在性,它的存在与隐喻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在诗歌中,意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单独构成表现的样式。尽管意象并不必然地与隐喻有关。但是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能使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关学意蕴。从意义上讲,意象本身是不需要转化,而隐喻必然存在着意义的转化,这一点形成了与意象最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将隐喻视作种、属之间的"范畴越界",这既确定了西方隐喻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传统修辞学的衰亡遗埋下隐患。法国著名诠释学家保罗.利科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探讨隐喻问题。尤其是《活的隐喻》一书,在语词和话语等实体方面对隐喻进行了一种渐进的、彻底的考察,认为隐喻不仅提供新的语义,更为重要的是,隐喻具有本体论价值。利科走出了一条隐喻研究的新路。本文选取能彰显利科隐喻特色的两个术语进行评述,进而探讨其隐喻理论的意义与缺憾。  相似文献   

4.
熊韦锐  于璐 《理论月刊》2012,(5):145-148
心理学不管是在研究的前提假设、理论的建构,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充满了隐喻。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隐喻。在心理学发展的自然哲学传统、物理学传统、生物进化论传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传统各个阶段的考察,都显示出了心理学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隐喻。提示了研究者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不能忽略隐喻的地位,不能忽略隐喻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岩 《前沿》2012,(15):184-185
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标志着隐喻研究脱离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研究的藩篱,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语言学界已经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来理解认识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搜集和归纳壮英谚语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壮英两个民族中存在共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6.
孙毅  郭创 《求索》2015,(2):178-183
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联袂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从此隐喻便脱离了传统修辞学的藩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须臾难离的认知思维方式。基于概念隐喻机制尝试性地探索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名称的隐喻模式及其体验哲学共性与文化模型民族差异性,从全新角度诠释东西方传统节日名称概念的认知理据,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性构词特点,探讨了隐喻在网络语言词义生成中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