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适应现代信息化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军事训练工作,努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是新时期军事院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必须从内容、环境、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军事训练工作。  相似文献   

2.
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是人与环境走向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步骤,是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环境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进展。这需要正确建构"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学生产生读者道德失范行为的心理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读者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学生产生读者道德失范行为的心理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读者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们中国是一个重道德教育的国度,历史典籍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论述不胜枚举。道德教育的价值如何?恐怕不能估计过高。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有限,非但不是无限大,而且存有致命的缺陷。这种致命的缺陷就是儒学过分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而轻视制度的设计。中国传统社会重德轻法、重自律轻他律、重教育轻监督的传统和儒学的倡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然发生的特大地震,数万生命顷刻消逝,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生命教育的思考,在生命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意识、个性生命和生活。我们反思传统道德教育,希冀"生命诗意地栖居在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科技道德的内涵,阐述了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在科技道德方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道德教育,促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既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估矫正工作质量和检验社会效果的主要依据。建立全方位的法律道德教育制度,把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将提高矫正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素质的问题。要解决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预防是关键,虽然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但就未成年人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而言,预防未成年犯罪首先应该立足于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效的预防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超越陌生人伦理,是道德教育的当代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连续扩招,传统德育的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群体结构、身心特点的变化,因此,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呈现出重价值知识、轻价值体验,重价值批判、轻价值选择,重价值应然、轻价值冲突,重宏大叙事、轻日常表现等几种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本本主义、教育内容的官僚主义、教育过程的本位主义、教育评价的形式主义等。在厘清缘由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从开放德育的视角,推动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培育方法的更新和改善:聚焦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澄清教育,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提供价值体验的空间,使价值观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中。唯此,才能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新型德育理论和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12.
把对罪犯的道德教育仅仅简化成为一种规范和理念,显然是违背了现代道德的根本特征。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罪犯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罪犯刑释后,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会有所作为;但其它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提高罪犯道德能力是改造罪犯的基础和前…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要求大力加强德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德制落后的现象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应制定“道德总纲领”;处理好与德制有关的基本关系;以诚信制度为杠杆;建立道德工作系统;建立德制运行系统;建立道德评新制度;建设德制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6.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强化理论思维,坚持系统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历来被教育家、体育家所推崇和重视。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成为完全型人格的人,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理解他人既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尤其是在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紧张甚至冲突的现象愈加严重,彰显理解他人的道德意义更加必要。笔者对理解他人的必要性;理解他人的可能性和如何理解他人三个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并在理解他人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间建立起内在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