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问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主体的人“有意识的”活动,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对传统的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嬗变。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政党与政权的关系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且还是主体与另一主体或客体与另一客体等等转化性、过程性的相互关系。亦即政权本身的存在包括权力机制、权人、权威、权治、权利、权效等等,它表现为客体也表现为主体。对于自觉性、自由度、主动性较弱或很弱从而主体性较弱的或很弱的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彰显人的“属人”特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而凸显人文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5.
自主性是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性之一,是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相对于客体的不由自主性表现出的自我决定性,相对于客体的依存性和他律性表现出的独立性和意志自律。自主性表明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活动的意志和能力。自主性是主体的最主要的规定性,人一旦丧失了独立自主性,也就不成其为主体。 康德在谈到道德行为的特点时曾指出:人的真正的主体性就在于意志的自律。他说:“假如一个人只是智性世界的一分子,他  相似文献   

6.
孙艳丽 《工会论坛》2009,15(1):138-139
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的同时,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活动来谈人的主体性,并探讨加强中国人的主体性的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7.
农村幼儿教育实践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中,游戏观念与具体行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必要进一步认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深刻内涵,解决好实践中的游戏与幼儿发展、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游戏形式与游戏内容的关系;针对农村幼儿园特点,遵循游戏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实现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人的主体性"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为面向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把握“人的主体性”的有关规律 ,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中自觉遵循这些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正确引导人们先天属性进步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后天属性 ,应抑制破坏的主体性 ,倡导建设的主体性 ,肯定重复的主体性 ,激发创造的主体性 ,应以尊重人们的基本需要为起点 ,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为使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了有机物、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而人的需要是指人区别于其它生物,使人成为人、构成人的本质、表现人的本性的规定性,表现为人或主体对价值对象或客体的摄取状态.人的需要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是客体能够产生而主体所缺少的东西,因而,人的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特性和主体同周围事物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是人能动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既是主体的能动活动过程,又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现实中介.主体自身的结构和特性、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以及反映主客体之间矛盾统一关系的人的需要,都是历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尤其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人的主体性紧密融合,主体性的依存条件、表现方式和实现形态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呈现出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新型表现形态,主体陛的提升使人类得以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两个方面——自然性和社会性。由于哲学上二元对立思维方法的不彻底,历史地处在不和谐的割裂状态。马克思打通了自然性和社会性联系的中断。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史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的特定方面。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模式,遮蔽了对“主体”本身领悟的可能性。“主体性”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德国古典唯心论那里展示为“自我意识的运动”。“主体性”积淀和涵盖全部人性,应当超越德国古典唯心论。作为内涵更为丰富深刻的范畴,“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伴随着对于“生活世界”的重视,而成为新的重要的哲学课题。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思想中突出“交往”和“有效性”,开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先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理解“主体间性”,并强调“以言行事”,才能真正进入实际的“交往”和“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出主体间得到共识和沟通的语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表明人是"现实的人",主体价值是人民主体性的核心,自主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特征,人的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民主体性实现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间是一个历史共生过程: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先进社会意识形态等催生了人民主体性生成与发展;实现人民主体性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前提和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实践的视角观照和透视哲学主体的含义、实质及相关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把握主体性必须注意两个基本点:其一,主体、客体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法的价值表现为客体的法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目的的满足与实现,它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客观性与主体性是法的价值的两大特性。法的价值的客观性来源于客体存在、主体需要的客观性,表现为价值实现状况的客观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法的价值因主体而异,但并不表现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它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看作人,而不是看成工具,对其人格、个性予以充分尊重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同时也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 一、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价值尺度与客观尺度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是分析和提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本质,正确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哲学不能只讲客观性而不讲主体性,也不能只讲主体性不讲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主体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大趋势“主体”是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有意识的特殊客体。因此,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被认识被教育对象时,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面对的不是消极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同样也属于主体的特殊客体。既然学生也是主体,那么,学生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接收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发射器”,学生获得信息(知识)是通过交互式实现的。在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承认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进而形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条件下人受制于物的抽象统治,进而丧失自身主体性展开了激烈批判。由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下的“资本逻辑”与“虚幻的共同体”,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时才能恢复主体意识,实现真正的解放,届时世界历史也将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逻辑为核心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阶段。世界历史在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叙事主题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的叙事主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叙事,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话语体系和出场方式,是世界历史理论叙事逻辑的当代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