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者把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这位国际顾问的身上,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使李德成了在军事指挥上的“太上皇”。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寸土地”的冒险主义作战方针,完全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致使中央红军在敌人主力与堡垒之间连续作战,不仅未…  相似文献   

2.
李德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家,也谈不上是什么战略家。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却于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担任军事顾问。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当时的李德俨然就是中共中央的最高权力者,大事小事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因为他本身的水平有限,又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指挥一支兵力有限的军队同另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作战,加之他过于盲目自信,使得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幸好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发现了再跟李德及其忠实的合作者博古走下去的危险,并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将他们赶下了台。在这之后,李德又以“局外人”的…  相似文献   

3.
彭德怀在闽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曾指挥部队不费一枪弹,收复了连城。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客观实际情况,提出了红军分离作战的方针,推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1933年7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东方军,入闽作战。东方  相似文献   

4.
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军事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后,军事路线、军事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挥由秦邦宪、李德所包办,造成了红军作战的屡屡失利。在遵义会议上,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撤销。遵义会议以后,虽然毛泽东进入了中共中央领导核心,重新回到了红军领  相似文献   

5.
北上就敌力避损失1933年9月底,国民党蒋介五在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以后,集中50万精兵(主要是蒋的嫡系部队),分路扑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规模空前而残酷激烈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此时的中央苏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以博古为代表)已经发展到在党、政、军中居统治的地位,完全排斥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战争开始前夕,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情报人员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在博古的纵容下,李德独揽了中央军委和红军战争的指挥大权,既脱离实际,又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负责军事指挥,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的阵地战的经验,且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采取堡垒村堡垒的战术,实行“短促突击”,结果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经过18天血战,我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5月2日晚,博古约彭德怀和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到头陂临时司令部谈话。一见面.李德就哇哩吐啦说了一通。翻译伍修权面向彭德怀,大概想缓和一下一见面就有些紧张的气氛,慢条斯理地…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与李德等“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瞎指挥分不开的,那一次萧劲光险些成了他们错误军事路线的牺牲品!几年之后,当萧劲光作为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奉命对反动顽匪进行军事清剿时,那个李德又出来想要“指挥指挥”,但结果,他没能把萧劲光指挥动!  相似文献   

9.
李德(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以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和走完长征路的唯一西方人,而蜚声中外.关于李德在华期间的身份,以往各种党史著述,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最早出现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论王明说的是否假话,但却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同时,李德一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后读了刘  相似文献   

10.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春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来中国工作。在华期间,他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实行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他在红军长征中,一直随军行动,但在遵义会议以后,不再担负指挥责任。1939年离开中国。那么,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呢?他执行的又是谁的指令呢?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自称,是“由共  相似文献   

11.
江和平 《党史博览》2023,(11):35-39
<正>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家、享誉世界的政治家。他在志愿军司令部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人们,他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元帅,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打了10个月的仗,美国还不知道我彭德怀在朝鲜呢”彭德怀的一贯指挥风格是战斗一打响,就亲自到前线去。抗美援朝之初,毛泽东为了志司的安全,主张志司驻地设在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境内,但彭德怀坚持要设在朝鲜前线。彭德怀认为在朝鲜境内便于协调中朝军队、统一指挥作战,便于亲自同前线指挥员通电话,直接了解战况、下达命令。  相似文献   

12.
李德来中国前,仅有两次简单的军事经历,是当时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把他请到中央苏区的,并在博古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军事指挥大权,成为凌驾于中央军委之上的"太上皇"。李德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独立房子"里按着地图指挥战斗,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长征的初期,他采取了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再次使中央红军损失惨重。黎平会议最终否定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3.
宗言 《新长征》2014,(4):62-63
彭德怀作为人民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坚持群众路线,“对人民的一针一线不得损害”,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评价说:“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  相似文献   

14.
1934年4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围剿”。“左”倾错误领导人为保卫苏区北大门,组织了临时野战司令部,博古任政委,“洋顾问”李德成为实际上的总司令。 由于博古、李德的瞎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日趋严峻,广大红军指战员感到十分不满,然而,迫于博古、李德的威势,大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免职的决定,毅然交权 遵义会议开成这么个结局,那是博古万万没有想到的。连续3天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布满了看不见的硝烟炮火,在猛烈“火力”的轰击下,以他为轴心的最高“三人团”的权力基座终于崩坍,取而代之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团。 事实求是地说,博古在会议上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左”倾指挥有多大的错误,只是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博古只在心里这么承认:看来李德的军事指挥是有问题,不然红军何以频频败北?可又把这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开始的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 指挥红军作战的“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遵义会议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  相似文献   

17.
彭德怀元帅性情耿直易动怒发火。然而,他动怒发火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利益。在抗美援朝期间,彭德怀曾三次发怒大骂军内和党内的一些高级干部,为的仍是那些浴血奋战于沙场的普通中华儿女们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事!拍案大骂梁兴初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人朝作战。为了打好出国作战第一仗,彭德怀精心构思了一个大战役。如果此计划得以实现,志愿军就有可能将越过清川江以北的美军各个歼灭,这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减少后续作战的压力极有好处。计划制定后,彭德怀满怀信心地说:“这第一仗一定要把美国人打痛,要消…  相似文献   

18.
孟红 《党史天地》2008,(9):12-15
1950年10月,彭德怀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奔赴朝鲜作战。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于1953年7月27日迫使其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宇。这里仅仅撷取其中几个鲜为人知的片断。但它们已经足以揭示出彭德怀那为人称颂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张荣久 《党史博采》2002,(11):40-41
军用地图对于一位军事指挥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中央根据地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反蒋介石“围剿”却没有一张像样的军用地图,为此他非常苦恼。 1931年9月,他和朱德等人利用游击战术击败了蒋的第三次“围剿”。一天,毛泽东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发呆,仍在为没有军用地图而焦虑。 这时,朱德大步朝他走来,递给他一封信:“这是上海地下党转给你的!”  相似文献   

20.
《支部生活》2011,(2):53-53
一提起彭德怀元帅,人们便会想起“准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想起他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的风采。然而,貌似“粗枝大叶”的彭德怀在工作中却是个极为细致的人,尤其是在处理文件时常常“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从不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