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高校应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安敏 《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身处西南一隅,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和迈向乡村振兴道路上稳定民心的关键一环,是贵州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影响着高校、社会、家庭等各层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结合当下贵州学生的“慢就业”现状,具体分析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的调查,概括归纳了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对浙江省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组比较了学科、性别、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从实证角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性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阳 《传承》2012,(10):76-77
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让广大高校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国家、地方和众多高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边疆地区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亦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5.
根据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03年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当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15%。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牵动全社会神经的公共议题。面对每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寻求更好的对策是所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主题。大  相似文献   

6.
据专家预测,湖北地区今年的劳动力就业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年供求缺口在50万人以上,而高校毕业生就有35.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湖北省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借鉴外省成熟经验,广征社会公众和网民意见,于5月27日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审议通过了《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  相似文献   

7.
根据厦大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往年就业需求信息,本文对用人单位用人就业需求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王春雨 《群众》2013,(10):78-78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处于高校就业的“夹心层”,上有名校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学校毕业生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杨军 《人民论坛》2010,(9):220-221
欠发达区域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政府要给予关注和政策支持的行政地域。这一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关涉到农民的教育投资积极性、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政府要认清职能,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调控优势,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高职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形式等问题作了全面了解,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准备不足,期望值高,定位不准,深感专业技能缺乏等,拟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出特别是人才净流出现象较为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驻地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冲突体现了本土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为此,文章针对如何促进三四线城市驻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以实现学生本地就业和地方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钱雄 《浙江人事》2009,(11):22-2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要求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最近,嘉善县人事部门对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并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日,人事部公布了部分省市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2004年需求情况分析,为即将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5.
徐进 《人民论坛》2014,(11):156-157
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艺考热”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缓解艺术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基于对艺术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案例,从社会、政府、毕业生等角度,探讨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薄弱,办学水平偏低,生源素质差,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本文对两类学生就业的环境、教育及观念和定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根据这样的标准,结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度个案调查,笔者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主要是就业排斥,而非就业歧视。相应地,消除这些障碍主要应该从制度变革入手,并具体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郑敏燕  曾锦华 《青年探索》2006,(5):50-52,55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接受调查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呈现的状况是:职业取向不够明朗,普遍认为公务员最为吃香,择业的区域比较单一,择业的途径较多样化,缺乏经验成为了择业的瓶颈。本文从高校、政府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同时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符合实际地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要敢于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到基层去寻找就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