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珺 《行政与法》2014,(11):52-5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2.
只有在马克主义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去探讨生态文明才是科学的、可行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彻底的自然观、历史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响应“美丽中国”的号召,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筑牢生态保护思想防线.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将生态认知外化为行为.同时还要作环保知识的宣传者和播种机,促进全社会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应践行科学发展现,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于翠英 《法制与社会》2016,(5):267-268,294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中的一种更高级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技术等多种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有其优质属性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困扰全球各国人民发展的生态危机,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初期,国人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自然界的重要价值要求人们遵循生态伦理原则,树立科学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强音.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优势的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了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与理想危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上.生态,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检阅科学发展的刚性试纸.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义  黄莎 《法学评论》2005,23(5):85-90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从此观念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确立了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原则下进一步推论出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和节用、爱物的实践观。这些闪烁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立法,从而赋予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穷的生机,同时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鹏 《行政与法》2013,(3):68-7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航向标。然而有法学学者在研究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描绘为非人类向往的,是人类无奈选择的,适应性的,非人类创造性的第四大文明。笔者认为该论是对生态文明根本的误读,不利于展开正确的法学研究,应当予以分析并澄清。  相似文献   

10.
走进柞水县,就如同到了一个山清、水秀、天蓝的世外桃源.近年来,柞水县林业局始终围绕"打造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设思路,依法保护青山绿水,积极造林植树,使林业生态成为支持柞水县生态旅游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 "十一五"期间,柞水林业局植树造林25.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88万亩,飞播造林9万亩,封山造林82万亩.全县完成林业项目投资16056.89万元.随着全县造林面积的增加和一系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柞水县林业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国家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显示,柞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6.5%,林木绿化率达到76%,植被覆盖率达到88.8%.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和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制度:一是凸显价值引导,即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制度化,对接公众利益和日常行为;二是强化行政执法,即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明确政府的责任;三是健全司法体制,即大力发展公益诉讼,建立专门的生态审判机构;四是完善立法内容,即关注细微问题,并把公众参与扩大到一切生态法律制度中。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环境法的基本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了环境法成为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的首要法律部门。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作为环境法的核心价值,环境法的正义追求表现为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人际正义。环境法的正义追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终极目的,这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宋琳琳 《政法学刊》2014,(3):106-108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治安环境,提高治安效益,就必须从二元哲学向生态哲学的思维转变。即用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治安价值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从而构建以生态犯罪观、生态效益观、生态秩序观为核心的治安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反思工业文明行为,从而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本文从法理之维度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即从生态伦理观、环境法的价值排序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论述现代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经济法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实现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批判性建构对西方传统文明理论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伪善性和局限性,进一步说明了文明的本质、进步路径以及发展目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各类文明协调发展,在文明主体、发展理念、进步路径等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2):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乏生态文明的积极因素。本文从我国儒道释关于生态环保思想论述开始,探索它们对环境伦理的共同理念,粗析我国古代有关生态法制建设的情形,探寻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法制的历史昭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显然离不开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来保障和推进,为此就有必要从生态法治的理论视角和高度来予以深入理解和领会。实行和实现生态法治须建立和健全完整严密的规则及原则体系。当前则应重点确立种际公正、代际公平、生态优先、污染者付费等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重点确立生态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济调控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恢复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宫金萍  饶刚  赵男 《法制与社会》2013,(35):190-191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剐注意保护自然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现实演绎,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典赢,有必要继续探寻马克思自然观更深邃的生态文明意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1,(24):7-8
“杀人偿命”,当然不是说杀了人就一定要偿命,而是指你欠别人多少,就要还多少,如果欠了一条命,就要还一条命。像邓乇娇杀邓贵大那样,因为是邓贵大咎南自取,所以邓玉娇不欠邓贵大的。这样的公正观被大多数人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