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言辞型职场性骚扰是以言语、文字和图像形式在职场实施的性骚扰。此类性骚扰相对于肢体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和频发性,法律边界也较为模糊。检索现有言辞型职场性骚扰的案例分析发现,目前司法裁判标准尚不统一。由于中国《民法典》《女职工保护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确立了雇主防治性骚扰义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介入调查性骚扰,由此使性骚扰争议的主体结构由"骚扰者—被骚扰者"转变为"骚扰者—用人单位—被骚扰者",争议性质也由民事争议转变为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承担性骚扰的证明责任。本文认为,司法裁判对于言辞型职场性骚扰应建立实体和证据两方面的标准,在实体上考察性骚扰对被骚扰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损害,在证据上考察用人单位内部证据能否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链,并逐步建构以用人单位为中心的争议处理模式和以用人单位内部证据为中心的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2.
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大陆发生了十余起性骚扰诉讼案件,以职场中女性遭受男上司、男同事性骚扰为主。因中国私法尚未对性骚扰侵权行为予以调整,致使当事人被动迎合现有案由,法院也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各自审理裁判。本文在分析几起典型的职场性骚扰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禁止性骚扰的立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防止职场性骚扰的立法建议,以期对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特别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职场性骚扰到底是什么?作为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特别规定,该法条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企业应当承担起防治职场性骚扰的义务?这些问题值得在实施《特别规定》时给予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4.
反职场性骚扰中雇主责任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性骚扰立法应以惩治侵害女性性权利和工作机会的职场性骚扰为重点,着重强化雇主责任。文章结合国外关于制止职场性骚扰的状况,分析反职场性骚扰中雇主责任问题,提出从雇主责任的确立角度来解决职场性骚扰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异性同事经常发来暧昧短信?应酬时有人讲起黄色笑话?办公室里同事语言挑逗发出性暗示?上司暗示有获得职场晋升机会的“潜规则”?性骚扰的魔爪伸向办公室早已不是新鲜事,对于刚走出象牙塔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上位者利用职权向下属施加职场性骚扰,已成为难以启齿的经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他们难以分辨关心、暖昧与骚扰,也常因为担心个人形象和职业发展而忍气吞声,最终选择隐忍或被迫离职。  相似文献   

6.
职场性骚扰案件中,直接证据固然重要,但此类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原告取得的往往是间接证据。法官应综合运用间接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对案件作出整体判断。同时,中国应修改证据规则,规定对证人拒不出庭作证采取强制措施,并应降低此类案件的证明标准,以应对原告举证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随着性骚扰问题被正式写入中国法律,职场性骚扰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职场性骚扰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着重对雇用劳动者的雇主进行规制,强调雇主的义务和责任,为我们解决职场性骚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已于2020年5月通过,并将于2021年1月正式实施。《民法典》第1010条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性骚扰问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民法典》第1010条未能突出强调民事法律规范对职场性骚扰的规制作用,尤其是未能突出用人单位责任机制在职场性骚扰防治中的作用。应以职场性骚扰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用人单位与性骚扰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人单位担负的职场保护责任,明确职场性骚扰用人单位责任的性质与构成要件,从而更好地发挥用人单位在预防、治理和消除职场性骚扰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性骚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公害,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它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感情痛苦、精神压力、屈辱等身心伤害,而且还会损及他们的人格尊严,破坏劳动关系的公正性和稳定性。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对性骚扰行为说出了“不”字,将性骚扰纳入其规制的范围,明文禁止了性骚扰,这对震慑性骚扰者,促进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性骚扰”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法律制度中被良性借鉴,需要对其发源地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理解。而雇主责任是其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最大亮点:在职场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雇主有维护安宁的劳动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则需要对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因此,引进雇主责任是中国性骚扰救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着眼于受害女性的经验和解释,试图通过这些女性在工作中经历的性骚扰事件以及她们的态度和感受,了解性骚扰背后的制度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制度和文化因素对这些女性态度和自我定位的影响,同时了解受害女性是如何感受和评价性骚扰带来的危害和后果,等等,以此为反性骚扰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民法人格权原理,分析已有关于性骚扰侵害客体的认识,指出所谓“贞操权”概念本身是男性对女性性压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它与当今社会人格平等的精神相悖,无存在之必要;“性骚扰侵害名誉权”的认识会导致对被搔扰者人格的贬低和被“污名化”;用人格尊严权解释性骚扰侵害客体,难以有效救济被骚扰者受到侵害的权利。而从性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自然人的性自主权是它侵害的直接客体。文章还指出,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不限于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它还会侵害到其作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和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中国性骚扰国家立法的现状,指出性骚扰地方立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分析了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新修订的《湖南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中所做的尝试,并对今后性骚扰地方立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4.
性骚扰行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骚扰是指向他人发出不受欢迎的性信息。性骚扰行为会损害受害人身体、精神健康 ,导致受害人情绪消极 ,降低受害人交际能力 ,影响受害人婚姻关系 ,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 ,影响受害人职业发展。性骚扰受害人应认识性骚扰者的心理状态 ,冷静处理性骚扰行为 ,向性骚扰者明确态度 ,并且积极寻求帮助 ,以规避性骚扰行为的侵害。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性别视角谈性骚扰的民事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性骚扰受害人寻求民事司法救济的情况不断增多。笔者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挖掘了性骚扰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对性骚扰受害人进行民事司法救济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性骚扰民事司法救济中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