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娟娟 《学理论》2009,(30):191-192
模因论(memetics)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用学理论。语言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模因,即模因语言,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作为语用学理论模因论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重点从模囡论的角度分析二语词汇习得,旨在尝试性研究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参考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永兰 《学理论》2009,(20):227-228
基于生成语法和优选理论的语言习得的不同理解,优选理论对语言的习得研究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以汉语隐喻习得为案例,在优选论的竞选表下我们可以看到限制级之间的竞选机制和重新排位过程,并总结出优选模式下的中国儿童隐喻习得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金锭 《学理论》2010,(29):230-23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赞科夫从中得到启示,建立了发展性教学体系,是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应用的结果。作为教育实践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激发并形成学习者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即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引领学习者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郁  施秀川  王秋晨 《学理论》2012,(35):188-190
语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是语际语言的语用学研究。语际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形式。通过认识和了解语际语用学,有助于二语习得者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5.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概念,标志着他从理论语言哲学向实践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游戏论"之于跨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作为主体间交往的重要媒介,源于生活、行于规则、意于使用,它为不同生活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架起了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它是文化共感性的深层依据,它为跨文化语言习得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往往伴随着话语的崛起和强大。语言的本质是思想、话语的直接现实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革命论和语言使命论的深刻洞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语言生成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语言属性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语言革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改变世界"为历史任务;语言使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7.
秦芳 《学理论》2012,(20):240-24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目光放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上,并最后将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克拉申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在总结前人的成果和自身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对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语言输入假说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将其运用到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当中,提升我国幼儿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习得该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是一种逐步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语言是表现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简单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研究宗教语言呢?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对当代读者而言,想要阅读一部古老的宗教经典,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需要解释或值得研究的语言问题。蒂利希所主张的"象征理论"把宗教语言问题纳入了一个更宽泛的论域——"文化神学",以求放眼于"宗教与文化的基本关系",使"宗教语言和文化本体"重新得以沟通。兰德尔深受蒂利希思想的影响,提出"宗教象征功能论"。将全方位比较蒂利希与兰德尔的宗教象征理论,力图得出宗教语言象征论与宗教象征功能论的同与异,使读者对"象征"(或"宗教象征")概念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安亚玲 《学理论》2014,(26):59-60
维特根斯坦可谓是当代成就最为卓著的哲学家之一。从他早期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入手,主要分析他后期所主张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深刻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这一纲领不仅是我们探寻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内涵与价值旨趣之差异的重要理论观测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语言学研究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进路与取向。  相似文献   

11.
宋安宁 《学理论》2012,(21):248-249
第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语言的输入输出与互动。互动性的教师话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本文通过探讨教师话语互动性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探索提高教师话语互动性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会运用语言,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2)
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研究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对语言顺应理论做了阐述,运用语言顺应理论对委婉语从词语、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委婉语是人们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顺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语言艺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同的程度。语言艺术不仅是使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整体的、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辩证语言思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需要善于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合理运用不同的语言意义,针对不同传播对象发展通俗化与学理化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当代以经验论、意向性理论、存在论为代表的语言意义理论强调了语言意义的认识维度、存在维度,却没有直接说明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通过对当代语言意义理论的批判,可以揭示出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语言意义不但有伦理维度,而且是语言其他意义的根源。语言的伦理意义具有本源性,它是语言作为对话关系的直接意义。对话是他者呼唤我,我回应他者的责任关系。对话的责任关系是研究语言和意义的根本性条件。对语言意义他者伦理维度的揭示,有助于开创一种新的语言伦理学,它强调语言以对话伦理为场域,伦理以对话语言为基础。在对话的联结中,生成了责任主体,语言和伦理也在责任主体的生成中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之关联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另一方面,文化又被认为是语言的第五维面。语言习得过程本身不仅仅涵盖语言学习、语言理解,同时还包含了解文化和体验文化。因此,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范畴不仅仅是识别文化差异,更要在语言环境中植入文化对比和文化体验,进而促进话语者运用自己的文化能力解释规避文化冲突,促进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张青  王佳琪 《学理论》2013,(11):237-238
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式、多维模式、竞争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对话论等。  相似文献   

17.
刘阳 《学理论》2014,(2):137-138
对儿童母语习得现象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乔姆斯基提供的"固有性假设",按照这种观点,语言是人脑的产物,人类大脑中生来就有一种语言器官,是由遗传决定的。换言之,儿童出生时,其大脑中的语言器官已经处于一种特定的物质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初始状态。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在语言环境中把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发展为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研究语言的模式,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其理论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词汇在人们掌握语言以及运用语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必须彰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当正确认识词汇习得理论研究的科学内涵,从中找到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的内在联系,并选择积极有效的策略来加强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20.
魏智男 《学理论》2013,(17):259-260
近年来,模因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够指导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为语言学的研究者带来了新的启发,正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之中。而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过程中,如何将其应用到写作的教学中,以解决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畏难心理,同时也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崭新的教授写作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