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救世良方乎?窦英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本刊今年第一期推出“传统与新人文”专栏及其两篇文章后,深感对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年的有关问题亟待继续探究。为倾听更多专家、学者的见解,本刊同《山东青少年研究》杂志联手,主持了这次“京鲁笔会”。从以下不尽相...  相似文献   

2.
“京沪对话”之一:港台文化与大陆青年北京主持人:扬长征上海主持人:金大陆·主持人的话·从本期起我刊与上海的《青年学报》杂志同时推出“京沪对话”系列笔会,旨在发挥两大都市文化学人集中的优势,共同探讨、交流与青年有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头一炮我们打出“港台文化与大陆青年”,本想引出个“精神家园”的大问囹,但一个回合下来,不过是抛砖问路而已。精彩的对话永远在每一个“下一次”,就看京沪同仁们的胆量与智慧了。“京沪对话”之一:港台文化与大陆青年  相似文献   

3.
以平常心看“老三届”王小波(当代青年作家,自由撰稿人)编者的话本刊今年第三、四期推出《“我看老三届”笔会》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并陆续收到多有商榷的电话和来稿。我们编辑该笔会的初衷,是想对过于热闹的“老三届”文化现象,加以点评和剖析,并非针对“老...  相似文献   

4.
一个巨大的精神欠缺陆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青年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青年问题中的一个永恒的、深刻的主题,它涉及的是青年在精神、价值后面的继承和创造活动。对20世纪未中国青年来说,怎样看待居传统之主流的儒家文化,又具有特殊的含义。当代的青年正处...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发展,是青年的基本问题。就青年的社会发展来说,求学、就业和婚恋是其核心要素。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中,青年无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上学、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的问题,这些问  相似文献   

6.
我看当代青年的文明素养策划、主持/黄志坚·主持人的话·黄志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并特别提到“加强青...  相似文献   

7.
涂可国先生对儒家文化二重性的判断过于宏观和直接,对儒家文化"基干"与当代先进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分野须作具体剖析.其突出表现在儒家"民本"思想和当代民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王道与当代法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修齐治平"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比较:京津沪青年的"生存圈"传统与新人文/天津专版.特约主持人/郭栋策划、编辑/扬长征城市文化比较:京津沪青年的“生存圈”...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青年历来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朝气和希望的人群,怀抱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景,充满了热切的渴求与激情,无畏于生命中的挫折与失败,执着于自我中的任性与命定。因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青年都必然会成为社会变革、更新和创造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青年,自然也就要关注青年的新生态,研究青年与社会的新面相。本期特别策划所选取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与面向切入,探讨了当代青年在参与社会行动、探索人生理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12.
阳春三月,木兰生态旅游区山花烂漫,翰墨飘香。3月26日,由武汉市文联发起,全国知名书画家在黄陂举行了为期四天的"笔墨丹青话统一"笔会。此次笔会,既有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书画院院长、已到耄耋之年的资深书画家张善平(别号醉山张)先生,又有以独到构思、非凡技巧的"超级写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的武汉画院院长、青年艺术家冷军先生,还有当地的书画爱好者。他们以笔墨丹青的形式寄语台海彼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得到了两岸爱国人士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本任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理应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道德传统等文化在当代青年身上理应得到传承和体现,同时,传统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形成的小家观念及中庸处世理念,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缺失,导致逃避责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王圆圆 《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1-113,101
90后青年的价值观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感染,既有诸多正面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多负面的价值取向,展现出了其价值观构成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与困惑。传统儒家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及其构建的思想与方法资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和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比如树立和谐、诚信、礼仪、友爱的人本价值观,在价值观塑造上应该采用多种路径,积极将生活路径、实践路径和认知路径等整合贯通,形成构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参与社会、表达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的难得平台,作为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表现,网络政治参与不仅给大众,特别是给在传统社会很难有话语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与权威对话,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大舞台,而且也对社会管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何认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怎样应对这暴风雨般的青年面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群体表达?本刊组织的这几篇关于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以科学严谨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认真的网络观测为基础,更加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动机,并从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下的青年与社会的共赢。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期望能倡导一种更为科学的认识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这在青年问题研究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向孔老夫子学会“做人”臧乐源(山东大学教授)儒家文化早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作为当代青年,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审视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更要看到其辉煌,承继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儒家文...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研制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研制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和思路◎ 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功能◎ 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运行与监测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是衡量  相似文献   

18.
’94国情分析与青年发展预测主持人/杨涧华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西方强力集团对中国的崛起实施遏制;其二,中国的改革流向在社会多重力量作用下易发生某种变异,在这一背景下。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突破刻不容缓。为此,首都青年记者协会与中国...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和碰撞下,当代青年的理性认知与行为选择出现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调适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脱节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平衡路径:构筑精神支柱,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学校教育,引导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平衡;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效对话;畅通青年利益表达的渠道,强化青年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青年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加强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是抵御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发展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进行思想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要贴近社会实际与生活现实,必须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激发当代青年的信仰需要,提高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抵御社会思潮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确保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