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的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相似文献   

2.
乔秋敏  袁林 《学理论》2010,(24):139-14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消费趋势的变化。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江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古老的茶文化,但是品牌混乱、人才缺乏,使江西茶文化旅游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今后要加大力度整合品牌、策划线路、拓展营销,以实现茶业和旅游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8,(42)
海南盛产椰子,办起了红红火火的椰子节;潍坊因风筝闻名,办起了热热闹闹的国际风筝会;西安借助悠久的历史,办起了古文化艺术节,但作为省会城市贵阳中心城区之一的南明,却在这个不产茶的城市里办起了茶文化节。2007年,南明举办了首届春茶品茶系列活动和万人品茗系列活动,2008年举办了中国贵阳避暑季之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动,随着活动的升温,疑惑之声四起——南明不产茶,缘何要办茶文化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     
苏雪 《学理论》2013,(24):219-220
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具有纯真、自然、朴素、谦和的民族特征,中国茶道正是在这一民族特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道中深藏着"和"、"静""、怡"、"真"的思想。作为炎黄子孙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中国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5.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6.
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按顺序说,茶排在最后,可视为微末,见可视为大事,因为毕竟上了“排行榜”。等而下之,喝茶就是为了解渴,但若深究,这饮茶之礼却又大有讲究,号称茶文化。茶文化大多保存在茶馆里,中国地域广阔,茶馆也有“北派”、“南派”之分。老北京为六朝古都,本世纪初鼎盛时期,大小茶馆一度达300多家。后采茶馆销声匿迹了,差不多一代人没见过。兴灭继绝,近几年京城茶馆又呈勃之势,最新统计已有120家左右。夏日炎炎,记者先后走访了京味茶馆、老舍茶馆和五福茶艺馆。开茶馆做的是水买卖,京…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列七件事之末,但大概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它。前不久,商业部上特产品管理司和新华社北京分社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联合主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来自各国各界的人士惊奇地发现,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水乳交融、密不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8,(Z2)
正茶是最能表现中国元素的符号,是最具中国元素的饮品。深厚久远的茶文化,就如同收藏多年的普洱茶一般,看似寻常,一经冲泡,茶香扑鼻,色泽红鲜艳亮,入口酣甜醇厚。很喜欢让一盏茶陪伴着,度过难得的闲暇时光。然后慢慢在茶的清香、茶的苦涩中,任思绪信马由缰。在对茶的品味中,夏天我饮的最多的还是绿茶。比如西湖龙井,比如福建铁观音。冬天则以红茶为主,比如云南普洱,比如武夷山金骏眉,比如祁门红茶。  相似文献   

9.
刘景文 《民主》2007,(8):35-36
六月初,我应邀到浙东剡溪天姥山麓参加"茶道之源文化研讨会"。承蒙主办方安排,参观了茶园,并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茶道的源流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茶解道     
《侨园》2017,(Z2)
正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茶树。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整套有关种茶、制茶、饮茶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料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就是明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客来敬茶"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茶原本是平常日用之物,与佛教结缘之后,越来越散发着灵性悠远的气息,对寺僧日常生活乃至修行开悟皆发挥着莫大的作用。"茶禅一味",其精髓是茶与禅在精神上的相通、都重在清远、冲和、幽静的化境,这一提法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海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亦贡献出一份力量,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可谓多矣。  相似文献   

12.
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等到温度适宜,啜上一口,顿感津液似乎瞬间到了四肢百骸,舒服之至! 我们的先民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汇《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荼”就是茶的古字。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品种繁多、色香味各异的茶叶,也不说泡茶瀹茗用水的诸多讲究,也不说千姿万态质地不同的茶具,更不说各民族、各地域独特的饮茶习俗,仅品味古代诗人的咏茶诗,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喝茶而吟咏茶诗,有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深度旅游理念在旅游业中有了广阔的前景。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深度旅游理念已经广泛运用到各大旅游业中,成为较为个性化的新兴旅游方式。文章首先对深度旅游理念的内涵进行简单概述,其次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的优劣势,进而深度分析基于深度旅游理念下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要素,最后探究深度旅游理念下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具体内容。希望对促进我国临沧茶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期间又带回具有唐朝特色的物品即唐物。所谓的唐物具体是指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的香料、陶器、琉璃、纸、测量工具、书籍、药、茶等物。这些物品作为媒介由遣唐使带回日本从而传播了以唐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同时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茶具历来为品茶者所注重。好的茶具能使茶保持纯净明快的汤色、浓郁爽口的茶香。几桌上备套古朴雅致的茶具,沏以上乘香茶,一杯在手,使人赏心悦目。中国的茶具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它既是中国茶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义是代表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品。而最初人们喝茶、是用饮食器具。一器多用、  相似文献   

16.
清晨,当阳光洒向布达拉宫的金顶,"世界屋脊"上已是茶香四溢.正如"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西藏谚语所言,雪域高原人民的一天是从喝茶开始的.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对于生活在高原上的西藏百姓来说,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甜茶馆,抑或是迎客必备的酥油茶,无不显示出茶在西藏人...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WTO规则的挑战,只有依托现有条件,走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 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席之地。对安仁县来说,发掘本地的药文化、牛文化、米文化和茶文化,以文化资源 的优势,做大产业规模,不失为提高安仁经济整体质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茶香飘四海     
王向东 《侨园》2001,(3):32-33
中国的茶以及由茶而兴起的茶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有条横贯亚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几乎同我国的万里长城齐名。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伟大创举。这条路可谓世人皆知。可是您是否知道还有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但却鲜为人知的“茶路”。这条“茶路”,使茶传入异域,香飘四海,反映了我国古代开放的历史。海陆并举的“茶路”,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之大,可以从他们语言中对茶的称谓管窥一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5,(4):38-39
春季喝什么茶更养生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只是司空见惯的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喝茶有很多好处,也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因此,顺应时节喝茶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介绍一下适合春季喝的茶以及春季喝茶的小建议。春季适合喝什么茶:早春、仲春:春季饮茶,要以护肝、养血为主,早春时,气温偏低,乍暖还寒,身体需要对抗外界多变的气候,消耗能量较大,易生病,春困强烈,此时  相似文献   

20.
卢明 《学理论》2013,(14):177-178
阿婆茶"是苏南地区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千百年来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信息交流,社会公关,文化娱乐的自组织功能。在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影像,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