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语注》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避难印度大吉岭时所撰。该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继承晚清以降的“今文经学”传统,用“我注六经”的方式,以“公羊三世”说为依据,与《礼运》“小康大同说”相配套,阐述其在不同社会阶段实行不同政治管理模式的变革思想;第二,用“援西入儒”的方式,引入西方价值观念重新诠释儒家传统概念与价值取向,利用西方理念和制度化整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意图为其变法创造合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小说中既有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思考,又表现了感性的世俗生活。这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结构主义为研究方法,利用电影美学分析系统四个逐级层面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开展分析和批评。首先,就视听两方面对影片进行知觉层面的分析;继而利用托多洛夫的"失衡重建原理"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影片故事层面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影片思想层面进行浅析;最后,综合以上三方面批评成果,得出本片总体特征的总结,同时归纳出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下的影视美学理论对于影片分析和评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符伟 《求索》2011,(6):214-215,182
我国的音乐人类学实践活动及相关记载在先秦以前已出现,《礼记》用记叙文体汇编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伦理以及音乐实践及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叙事中,音乐事象大量出现,反映了音乐与礼典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声—音—乐"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礼记》中"声—音—乐"概念和形式的划分与当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祝朝丽 《传承》2010,(27):148-149
从生态美学角度分析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它关注的不仅是梅勒斯和康妮的爱情故事,更在于探索将人类从工业文明中解放出来的问题。透过小说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进步生态观,传达出作者企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观,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文本价值,同时促进了我们展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相似文献   

14.
赵建文 《新东方》2004,(6):59-61
晚明时期,早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随着商业的逐步发育和繁荣,沿袭几千年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促使一批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怀疑到解蔽,由打破到重构。在当下性与终极性、生存性与意义性、边缘性与主流性二元张力的冲撞、挤压之下,其心路历程无疑是复杂的,痛苦而又无奈,尴尬而又必然。然而正是在这一充满变数的痛苦抉择中,传统文化的“真”与“伪”,传统价值观的“是”与“非”,传统士人的“清”与“浊”,无不丝毫毕现,昭然若揭。这就是蒲松龄笔下的《黄英》所展示或者说传达给我们的对文化,对人生的“另类”观照。  相似文献   

15.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16.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8.
从《白鹿原》到《丁庄梦》,是一个农村人自我德行逐渐丧失殆尽的过程,是从"仁义白鹿原"蜕变到"末世梦魇的丁庄"的过程。《白鹿原》人的自我始终生活在祠堂里,个人自我以道德自认,其外在表现则为"学为好人"。丁庄人丢了《白鹿原》的"魂’,人死如灯灭,完全去意义化。表现在丁庄人现世的生命如同果戈里笔下的"死魂灵"。丁庄最后的悲惨结局可想而知:人去村空,"穿过丁庄时,像穿过没头没尾的沟壑一样"。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道是“一”,道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