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3月,我们在景洪县市场普查101只鸡血液寄生虫时,在编号3的鸡血片中,查到鸡锥虫(Trypanosoma gallinarum)。鸡锥虫在我省为首次发现,我们掌握的国内有关科技资料未见报道。兹将该虫体的形态描述如下: 形态 虫体呈柳叶状,前、后端稍尖锐,着染紫红色,但前后端着色较淡,虫体中有数个小空泡;虫体中央有一主核,近圆形,偏于虫体一侧,着染淡红色;动基体位于虫体一侧,着染淡紫红色,鞭毛由动基体生出,呈螺旋式弯曲至前端,并延伸为游离鞭毛,着染淡红色,波动膜明显,着染较鞭毛淡。  相似文献   

2.
用鼠体继代的水牛伊氏锥虫进行体外培养。经试验证实,以RPMI_(1640)加入20mmolHEPES、2mmol L-谷氨酰胺、2mmol L-苏氨酸、1.5mg/mlD-葡萄糖、0.5%水解乳蛋白(LH)及10%灭活犊牛血清组成的CM_3培养基,并以牛睾丸原代细胞为饲养层细胞效果最好,在37℃下可较好地支持伊氏锥虫的生长,接种虫体起始浓度为10~5/ml左右,可于第2天增至10~6/ml,并可维持该浓度达5天之久,从第6天开始,虫体逐渐减少,虫体可在该系统中存活14天,将培养12天的培养物接种小鼠,对小鼠致病性不变,同时还测定了HEPES、D-葡萄糖、培养不同时间的细胞单层、虫体不同接种浓度等对锥虫体外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先后研制了锥虫病,肝片吸虫病单能诊断液,并已用于耕牛上述疾病的普查。之后根据在同一红细胞上可以附载多种抗原测定多种抗体的原理,又进行了锥虫和肝片吸虫两病双联诊断液的研制。 (一)材料与方法 1.抗原制备 (1)锥虫抗原制备:取液氮保存的锥虫,用大白鼠增殖,待虫体达高峰时放血、离心,取棕黄层细胞,过DEAE纤维素柱分离虫体。将纯净虫体冻融后超声波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作抗原,低温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4.
用DEAE-纤维素分离的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G克隆株虫体按Segura 氏法制备抗原,常规免疫BALB/c鼠、融合、筛选和克隆。筛选时除使用免疫抗原外,还使用按同法制备的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3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X、ZJ、GY株),1个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虫株和培养的1株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发育前期型虫体的抗原,以及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共获得8个杂交瘤细胞株(4A_(11)、2D_6、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泰氏锥虫、弓形虫抗原均无反应。4A_(11)、2D_6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只与免疫克隆株抗原反应。其余6株在ELISA中不仅与免疫株抗原反应,而且与其他锥虫虫株抗原呈明显交叉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则全部阴性。在ID试验中,1C_9、1F_(11)腹水与上述6种抗原呈现明显沉淀线,另6株则均无反应。4A_(11)和2D_6是针对伊氏锥虫群JG克隆株特异抗原,而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则是抗布氏锥虫群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5.
随机抽样来自全省33个县不同自然环境饲养的猪862头,按蠕虫学完全解剖法收集到虫体34223条,逐条鉴定,并用IHA对2731头猪检查原虫感染情况。共鉴定出虫体29种,隶属于9纲、14目、21科、24属。其中吸虫2种,绦虫5种,线虫13种,棘头虫l种,蜘蛛昆虫4种,原虫4种,伊氏锥虫为省内新记录。并对25个县、289个乡、1792个村的20029头猪粪便进行镜检,检出虫卵13种。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多次在弓形虫继代小鼠和口服免疫抑制剂小鼠的腹液中发现一种快速运动的寄生原虫,经鉴定为小鼠旋核虫(Spironucleus muris) (一)虫体检查和形态特征 小鼠新鲜腹液压片镜检,虫体色淡,活动迅速,在一个视野中片刻即逝,以致堆以观察到固定的形态。腹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始易观察清晰。虫体呈长梨形,前端稍钝,后端变锐,大小为8.51~10.64×2.20~2.34μm,双核相对并列于前端,从虫体前端发出6根前鞭毛,从虫体  相似文献   

7.
骆驼伊氏锥虫在液氮中(-196℃)超低温冷冻保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伊氏锥虫通过实验动物(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狗等)继代保虫,病原性有逐渐表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向(郑策平:家畜锥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根据我们连续通过小白鼠继代10个月的观察,觉得毒力略有增强。为了避免长期连续传代使虫体毒力发生变异,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根据冷冻保存不会导致遗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伊氏锥虫液氮内的冷冻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培养技术大量繁殖泰氏锥虫,选用抗原虫药拜尔205、贝尼尔和咪唑苯脲,抗生素青、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分别以不同浓度作用培养虫体,观察不同药物对虫体的杀伤和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对泰氏锥虫杀伤作用最强,当营养液内最终浓度为2.5ug/ml时,对虫体即表现极强的杀伤和抑制作用,最终浓度增加到25ug/ml时,则可杀死全部虫体。其次为咪唑苯脲,当营养液内最终浓度为1OOug/ml时,对虫体呈现很强的杀伤和抑制作用,最终浓度增加到1000ug/ml时,则可杀灭所有虫体。两性霉素B和咪唑苯脲对细胞均无毒害作用。青、链霉素最终浓度在250单位/ml或以下时,对虫体和细胞均无抑制和损伤作用,可作为泰氏锥虫体外培养时良好的抗杂菌污染剂。贝尼尔对泰氏锥虫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拜尔205对培养泰氏锥虫无损伤作用,两者对培养细胞均呈现明显的毒害作用。两性霉素B和咪唑苯脲对人工感染小鼠的伊氏锥虫无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把伊氏锥虫云南株动基体DNA微环重组于puc19质粒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3菌株,获得KDNA全微环克隆。用α-~(32)P-dATP经缺口翻译标记的重组质粒(PTK)能与伊氏锥虫及其KDNA杂交,而不与核DNA杂交。该质粒探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检测出10pg的KDNA和100个锥虫体,是快速鉴定伊氏锥虫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0.
牛的伊氏锥虫病,常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虫体在血液中出没无常。由于用血液涂片检查诊断是很局限的,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最敏感和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法。过去对伊氏锥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仅以补体结合反应来衡量,而该法仅适用于感染后期,且操作复杂,滴度较低,达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Gill(1964、1965)用被动血凝对实验感染锥虫的家兔做了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5株伊氏锥虫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5株伊氏锥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L-苹果酸辅酶Ⅱ氧化还原酶(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已糖激酶(HK)。5株伊氏锥虫的MDHME同工酶谱均相同,而G6PD、GPI和HK的同工酶谱显示出差别。分析表明,尽管某些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水平分析,这些伊氏锥虫同工酶谱仍具有较高的相同性,属同源种群。  相似文献   

12.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81年夏在广州郊区发现二例病鸡,头、颈和尾部震颤,腹泻和急剧消瘦,且随症状出现,在血液中发现有某种虫体,并可传给同笼健康鸡,当症状消失时,虫体亦随之消失。但将病鸡血液人工接种未获成功。 病鸡血液中检查到虫体的时间为5天。早期的虫体近似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齐,原生质染成蓝色,细胞核为鲜红色。进而虫体长出一至四条前鞭毛,有染成红色的毛基体,一些可见到不完整的轴柱肋或波动波,此时原生质中空泡较多,着色比早期稍淡。成熟的虫体呈椭圆形,大小为9~12×6~10.5μ,前鞭毛多数为3条,少数为4条,波动膜,轴柱肋均可见到(图见封三)。  相似文献   

14.
伊氏锥虫病的诊断过去主要依靠末稍血液内虫体的镜检方法,但伊氏锥虫在末稍血液中时隐时现,出没无常,除急性病例外,对亚急性、慢性及带虫者的诊断是较困难的。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伊氏锥虫病的诊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沉淀试验(Bansal和Pathank 1971)、凝胶扩散(Draper 1976)、补体结合反应(Sabanshiev 1973)和荧光抗体技术(Kagan 1974)等法相继建立,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然而寻求一种更新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在阿苯达唑作用下猪体内囊尾蚴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CK)、丙酮酸激酶 (PK)、延胡索酸还原酶 (FR)、异柠檬酸脱氢酶 (ICD)、苹果酸脱氢酶 (M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阿苯达唑可显著改变未成熟期及成熟期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提示 ,阿苯达唑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干扰虫体能量代谢 ,阻断能量的产生导致虫体死亡的。  相似文献   

16.
用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腹腔接种8只健康山羊,定期采血,分别用双缩脲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析血清总蛋白及其各组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含量感染前后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清蛋白中的各组份的比例实验前后具有明显地变化。各组份均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血清白蛋白(A)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β球蛋白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γ球蛋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01)。被感染的8只山羊在57天的血液压滴镜检中未见虫体,但第33天采血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发病死亡,血液压滴镜检有大量锥虫。  相似文献   

17.
猪的蓝耳病(Blue EarDisease)是由一种病毒(L-elystad Virus)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1987年美国农业部首次报道了此病,并定名为“猪生殖道及呼吸道症(SRRS)。此病传入欧洲后,又称为“蓝色流产病(BAD)”或“神秘生殖道症候群”(MRS)或“母猪神秘疾病(MSD)”等病名。此病最早由北美洲流行,后来传入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目前正在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流行,造成母猪流产和死亡增加7%~10%,断奶前后的仔猪死亡率高达60%~80%的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85年5月,我们在河北省遵化县外贸冷冻厂进行家兔寄生虫调查时,在兔胃内发现有线虫寄生,经鉴定为吸允科(Thelaziidae),似蛔属(Ascarops)的圆形似蛔线虫〔(A.strongylina Rudolphi,1819)Alicata et Mcintosh,1933〕,其感染率为1.6~2.5%(5/310,6/24),感染强度为1~12条。 虫体形态 虫体细小,呈粉红色,两端向腹面弯曲,呈环状或半环状。整个虫体的体表角质层具有明显的细而密的横纹。在虫体的一侧有一颈翼膜,从头部0.158~0.227毫米处开始向后延伸,终止部位因虫体不同而异,但均在虫体的中、后部。头端口孔有两个侧唇,每个侧唇分为3瓣,每瓣上各有一个乳突。神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伊氏锥虫病流行 极广,达二十多个省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伊氏锥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从而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沈杰等,1991;方元等,1992),急待高效新药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成功地合成、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雄46(T46)。确定伊氏锥虫对其的药敏性,为锥46的临床应用奠定合理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体内(小鼠治疗)和体外(人工培养)的方法检测了伊氏锥虫布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对锥4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nulata)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虫体经缺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传播给牛体后,在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内发育成裂殖体(schizont),即柯霍氏小体(Koch's bodies),然后侵入红细胞形成配子体(gameto-cyte),可引起牛只严重发病,甚至死亡。裂殖体具有很强的病原性和免疫原性,目前,通过细胞培养方法,已能使裂殖体长期地在体外生长,为进一步研究虫体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环形泰勒焦虫病的疫苗免疫,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