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瞭望》2006,(18)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尽管截至本刊发稿时仍未获批,但在不少媒体报道中,大都被描画成外资“恶意并购”我行业龙头企业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2.
宏啸 《瞭望》2006,(21)
尊敬的编辑部同志: 读了贵刊第18期文章《“恶意并购”还是“过度敏感”》,感触良多。白津夫和马宇的观点看似相左,实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在坚持方向,一个在坚守底线。两种观点的碰撞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无裨益。外资的引入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了管理水平,拓宽了融资渠道,加速了市场发育,  相似文献   

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已经全面展开,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如何保障被并购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阶段,由于我国对被并购国有企业职工利益保护的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出现了大量侵害职工利益的事实,原因主要有外资企业追逐最大利益,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短期利益,国有企业机制转变不到位和职工利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应加强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政府业绩新的评价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健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立法,从而将侵害被并购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4.
谨防“病”从眼入安徽张桂生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而““病’从眼入”的事实,恐怕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所以很值得一说。比如有些少年不幸染上了看黄书的癖好.终日想入非非,后来更追求模仿,竟至走上流氓犯罪的道路。此所谓“‘病’从眼入”的例证之一。也有少数同志...  相似文献   

5.
“外资有限并购论”与民族经济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民族经济面临生存危机,保护民族经济问题日显突出。本在重新界定“民族经济”概念和分析我国民族经济面临风险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外资有限并购论”以及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跨国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多方面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引进外资,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利益的获得与国家安全的保障之间架构一个平衡点。为此,我国针对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建立了以“联席会议”为审查机构的安全审查机制,对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审查相关方面予以了规定,此外,还亟需针对我国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予以探讨.同时结合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以促进外资并购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信息博览     
《侨园》2004,(1)
中国正成为全球新兴跨国并购市场随着外资并购的触角伸向中国的国有企业、证券市场、金融保险和银行等诸多领域,中国正成为全球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说,去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世界各国之最,表明中国正成为世界投资热点,但中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只占5%。因此,中国通过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潜力十分巨大,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行业龙头的徐工为什么要引入外资? 与“恶意收购”相关的一系列舆论揣测又是否成立?双方谈判又得到了怎样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资的飞速进入,中国在利用外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集中表现在“卖牌合资”的并购和外资垄断控股两个方面。于是,外资“入侵”一词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取代了外资进入。专家们提出疑问: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这已经严重困扰着扩大利用外资,影响着利用外资的质量,进而有可能发展到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指出,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外资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并购迅猛增长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削弱在于:首先,外资可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不完善是外资并购在我国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中存在着法律效力与透明度不高、外资身份认定标准不确定、外资准入的范围狭窄、并购制度内在冲突、国有资产流失、股东利益保护不力等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从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的审查更透明、更规范和有可操作性随着外资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03年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是我国涉及外资并购的一个标志性法规,是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5,(2):47-47
中国商务部吕福源指出,下一步我国应加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力度。他表示,允许外商通过信托、证券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允许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吸收外资,进一步扩大外资参与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理。房地产资产本身具有保值、增值的特性,房地产不良资产并非完全“不良”。外资正是看中了不良资产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介入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予以规制,不仅体现了对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而且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并购份额日益扩大。能源生产、机械制造、食品消费品生产、商业、金融服务业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领域。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一些重点企业实施并购,激起了业界关于外资并购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韩师 《侨园》2006,(4):12-13
今年3月,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外资大鳄凯雷并购徐工一案,风云突变——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凯雷集团追加有关并购项目的“情况说明”,同时派出调研组数次前往徐工集团,调查这一并购项目的详细情况。数月过去,凯雷并购徐工案仍是悬而未决,留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6,(18)
围绕着凯雷—徐工并购案,以及自今春“两会”以来出现的“恶意并购威胁我经济安全”等说法,《瞭望新闻周刊》约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及中国经济社会研究院(香港)高级研究员马宇各抒己见,并由此形成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西部地区应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劣势,合理选择引资战略,将外资并购作为引资的重点。一是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二是实行有效的政策安排,吸引外商资金和技术西进;三是为外资并购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引进外资能否冲刺600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引进外资已经步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尽管非典使二季度的引资增势放缓,但全年引资极有可能突破600亿美元。独资企业比重加大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吸收外资的一种趋势。正式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则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将促使外资并购在中国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9.
袁元 《瞭望》2003,(16)
提及“WTO效应”,最好的例证莫过于2002年外资引进的大幅攀升,当年我国利用外商实际投资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527.43亿美元,刨历史新高,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万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引资首位。 应该说,这一具有标志性的新高,不仅延续了2001年以来,在全球跨国投资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逆势上扬,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势头;而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确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国家,其审查制度几经发展日臻完善,特别是关于审查对象的认定更为合理系统,为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新规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借鉴:明晰并购主体概念,细化并购主体分类,对外国政府投资主体持谨慎态度;兼采定性和开放式列举方式,以控制权为核心区别并购行为的性质实行分别管辖;实行以实质影响力为主的外资控制标准,以利于国家安全风险的科学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