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志远 《世纪桥》2012,(15):53-5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日益成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借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精华,使其更好地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矛盾是直接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推动力。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兼容并包、批判借鉴的原则,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文化观各有千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全球化集中各民族的文学推动世界文学的形成.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往的时代.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体现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各民族文化交融及整合的时代要求推动世界文化形成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矛盾是直接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推动力。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兼容并包、批判借鉴的原则,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时代文化自信,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去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体现了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作出人类贡献的自信。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应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植根于人民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把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和应对实践挑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的调研和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认同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民族认同的缺失和国家认同的缺失。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没有实现现代转型和时代发展。因此,本文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必须通过社会渠道和学校教育的途径,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加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焕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加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文明自信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力量,需要在交往活动中不断得以彰显。文明自信既要立足于本民族文明的生存土壤,也要在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中得以确立。为丰富文明自信的内涵意蕴,应坚持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内在统一;为增强文明自信的内生动力,应在辩证运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发挥交往实践的能动性;为走出全球现代性文明的发展困境,应自觉扬弃文明交往中的资本逻辑,从而塑造以人的逻辑为核心的文明自信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邵红 《世纪桥》2012,(21):61-62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因此,本文以文化建设为视角,考察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全新路径,以期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崇高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文化观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和客观前提,劳动实践是文化发展的中介和手段,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支撑和现实基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拓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必然趋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科学回答了谁的美好生活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和怎样实现美好生活等问题,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整体性诠释。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从理论层面能统摄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重内涵;另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实践上也能通过夯实文化认同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来引领文化自信建设。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在理论层面说清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有助于在实践层面引领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从这样的角度去探讨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与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度关联,对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有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与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党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二者具有同质性,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耦合促进,相辅相成。如何在世界思想文化日益激荡的环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认同;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谱写党的意识形态新篇章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适应文化多样性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资本作为主体自身所累积的文化能力,其理论扩展了马克思资本的内涵,可以积极运用文化资本生成、积累、流动、转换等运行逻辑构筑文化自信。基于民族文化历史积累、创新发展和现行实践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在文化资本上具有丰厚的历史存量、发展增量和现实流量。充分利用文化资本优势,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资本的传导转化,需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精准性拓展,从而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上把握为什么要实施“文化润疆”、如何开展“文化润疆”、“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文化润疆”的效果,对于全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分析了“文化润疆”的战略地位、内容构建、实施路径、价值目标、评价标准,以期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何以可能,这实质上是一个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以成立的前提、依据、基础等的本体问题。而这种追问不应仅仅从文化学的限域内来闭环阐释,而应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即依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从决定、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的经济、政治、历史时空等方面来予以深度挖掘和有效建构,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哲学历程,"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程核心关键词,是解读马克思深邃的哲学思想的着力点。本文主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三部著作出发分别从人的类特性、人化自然;实践的价值理想性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等方面诠释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并分析马克思实践观中所映射的文化哲学意蕴。在哲学发展进程中,文化与实践是有着天然联系的,这就使得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有益于丰富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下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又为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助推。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进行的探讨,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前提:注意把握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政治的基本站位,注意把握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解读的规范性,注意在不断继承和借鉴中对原有话语方式进行转换和创新,注意面向话语客体的客观实际和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等。对这些基本前提的把握是进行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孕育了毛泽东思想,使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应充分吸收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探究文化自信,是将文化自信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群众等相联系,置于社会总体性之中,能够深刻地抓住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便可从起最基本保障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决定方向与性质的意识形态属性、涵养动力源泉的文化创新及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向等四个方面分析文化自信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9.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既是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展望,也是对此前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既是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回应和文化发展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凝练升华。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文化产业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传播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也引领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并确保了其发展方向。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二者的动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