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重医疗保障"反贫困效果显著,能有效遏制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中,新农合减贫效果大于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减贫效果大于医疗救助,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减贫效果大于非民族地区,新农合基金使用率和供给率均大于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反贫困路径为:医疗消费—医疗贫困—医疗保障反贫困,也即就医选择—医疗费用支出—灾难性医疗支出致贫—医疗费用支出致贫—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民族医药—其他补充医疗保障。"三重医疗保障"补偿比例接近95%,辅之其他补充医疗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
当前,贫困家庭青少年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如何认识贫困家庭青少年问题,准确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社会需求与社会问题,评估现行青少年政策及其相关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寻求切实可行的救助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本文着重于分析家庭贫困对青少年的危害,进而探讨解决贫困家庭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制度是贫困群体的"最后一张安全网",在保障弱势群体和抵御社会风险中发挥关键作用。新时期,"全景式"反贫困治理面临支出型贫困、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递、救助成本攀升矛盾等新风险,制约社会治理的功能发挥。以"全景式"反贫困安全网编织为切入点,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运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组合工具,借鉴国外安全网编织技术经验,整合低保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无缝衔接,推进制度整合进程,保障公民生存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模式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认为当前初步形成以"制度导向型、服务融合型、载体支撑型、主体协同型"四种类型的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四种类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模式既有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元素,也存在缺乏统筹城乡观念、户籍改革难落实、社会融合政策"碎片化"、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以统筹城乡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社会融合政策体系,建立以家庭政策为基本单元的社会政策取向,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和企业协同、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治理格局,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向更高质量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长期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在于脆弱的家庭收入难以支撑其在教育、医疗、结婚等方面的巨额刚性支出,反映出支出型贫困家庭有效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这些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民族地区长期陷入贫困的主要因素,宁夏是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回族自治区,其支出型贫困现象极为严重。论文以此区域为例,从微观视角对民族地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路径探讨,旨在为民族地区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能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基于贫困存在的制度安排,它是保障民生的最后一层安全网,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着居民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需求既包括社会认同、维护社会公平和消除社会结构紧张等宏观层面的需求,也包括贫困群体的就业、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居住等微观层面的需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应重点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救助水平均衡化、加强基层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建立科学的家庭财产收入核查制度、拓宽救助领域,把扶贫与解困结合起来等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2020年以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难点将是致贫因素更为复杂多样的相对贫困.本研究结合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借助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30个抽样案例(包含政务人员、低收入家庭与低保户家庭)的访谈数据作编码与译码分析,通过构建城市相对贫困"个体脆弱延续与社会资本汲取"分析框架,以探究城市相对贫困发生机制与形成机理,从个体与社会互动角度解析城市相对贫困现象的致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部农村贫困家庭父辈子辈代际差异分析发现:(1)贫困家庭的子辈群体在收入水平、职业状况以及社会资本等重要社会因素方面与父辈的状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贫困家庭成员整体社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也由于身份和能力的限制,一部分贫困家庭成员认为自身社会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子辈一代外出务工很少再接触农村,容易产生负面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焦虑;(3)贫困家庭成员对扶贫政策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认知评价比较高。在获取扶贫政策信息方面,子辈比父辈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接受能力强,但对扶贫资源的利用能力却比父辈要低,低保公示也对贫困家庭成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4)从政治参与和社会交往方式的代际差异看,子辈村庄政治参与能力和村内社会交往活动处于劣势,更多表现对村级事务不参与和冷漠。为此建议:从农村贫困家庭的脆弱点进行干预,进行政策的组合设计,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开展贫困家庭贫困预防、评估和干预,对贫困家庭成员提供一定的心理调试和疏导;培育和积累生计资本,提高贫困家庭成员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城市贫困家庭的问题日益凸显,对家庭中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潜在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贫困课题组"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城市家庭贫困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构建城市贫困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残疾人机构照料的发展趋于缓慢,就目前来看城乡残疾人照料仍以残疾人家庭为供给主体。由于残疾照料的专业性和需求差异性等特征以及贫困残疾人的家庭脆弱性,对家庭照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精准扶贫增添了难度。结合现实经验以及我国客观存在的对家庭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家庭长期照料的困境,应通过大力发展居家托养服务和专业机构照料,加强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和专业机构中的专业作用,最终将家庭照料的部分功能转移至社区或社工机构,形成家庭、社区以及社工机构"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障贫困家庭维持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各个国家都相应实施了不同的福利政策,以实现社会救助的目的。美国的社会救助建设比我国起步早,发展成熟。TANF项目作为美国的一个联邦援助计划,1996年取代了美国推行61年的AFDC项目,是美国现行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与基础。TANF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双方当中有一人无劳动能力或是长期失业的家庭,推行之后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建设社会救助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是国家实现共享发展的客观历史需求,还是国家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历史任务。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载体内容单一、可持续性不足、政策资源有限、参与程度不高、社会责任感薄弱是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障碍。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中,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必须形成一种以项目共建的反馈机制、协同共赢的长效机制、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效益共创的激励机制、责任共担的协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共生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过对"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得到了10个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实现了政策目标并得到了政策客户的积极评价。城市和农村的困难家庭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维持他们的社交网络。但是,不足之处是城市和农村的困难家庭的收入还不能覆盖支出,而保险福利也支持不足,这就使得他们的医疗、教育和能力变成了短板。为打破"支出收入标准"的怪圈,必须重新审视低保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后,中国的贫困问题不会随着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而消失,贫困治理依然面临消除绝对贫困、区域与城乡差距、脱贫后返贫以及"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等新问题的挑战,但贫困的标准及内涵、贫困的治理目标、对象、制度设计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转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转变,做到承前启后,2020年后中国应继续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行城乡贫困治理一体化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长效减贫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必须将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确保城市反贫困治理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应形势变化,采取社会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治理与应对。社会保护是对传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新超越,它增加了对脆弱性和长期贫困的关注,将反贫困治理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强调经济与非经济措施并施,主张贫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广州开始将"社会保护"的新理念融入到城市反贫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广州经验对全国各地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工作要准确把握"贫困现象"与"致贫原因"、"贫困户需求"和"扶贫工作供给"、"当前脱贫"和"长远发展"、"公平"与"效率"四对矛盾关系,从中探索出扶贫工作的基本规律,找准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点,培育精准脱贫的增长点,并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扶贫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江西弱势群体认为导致自己家庭致贫的直接原因呈多样性特征,其中只有极少弱势群体归结于自己不努力,家庭人口太多也是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家庭困难时,弱势群体首先想到的倾诉或救助对象是亲友,单位的作用已明显弱化。同时,弱势群体向政府求助的比例与政府对其的关心程度呈正比。目前弱势群体对自己摆脱贫困的信心不足,认为摆脱贫困应主要依靠个人奋斗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在江西弱势群体中,还没有出现十分强烈的“仇富”情绪。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城乡发展失衡的情况。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与人民共同关心并积极从事的重要工作。文章从泰安市城乡救助制度完善层面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农村低保的发展,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构建梯度式低保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54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贫困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早期繁盛、中期低迷、近期热度回归"的特征.城市贫困研究已形成多个合作网络且呈现出清晰的征引脉络,人口类、城市地理类和综合性期刊是其主要刊发地.就研究热点看,聚类结果和高频词词云显示,相对贫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核心关键词,并已演化出数个子主题,包括城市贫困家庭、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反贫困制度与政策、贫困空间格局等数个"研究丛".随着城市贫困研究路径的转换与融合以及反贫困研究视角的扩展与更新,相对贫困和工作贫困将成为未来城市贫困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050位高中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分析表明,城乡家庭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城市家庭社会资本优越于农村家庭,导致它们的高等教育需求出现差异.亲属朋友系企业员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为主的城市家庭,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本科高校,追求研究生高学历层次,定位于学术型高校,回避农学专业;而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家庭,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高校,偏向于应用型高校,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面对城乡家庭社会资本存在的差异,需要农村家庭丰富社会资源,加大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大学生的入学比例,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