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统治,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  相似文献   

2.
哲学革命引发着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又推动着哲学革命的发生。这一点在20世纪的中国尤为明显。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的《毛泽东与中国二十世纪哲学革命》(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正反映了这种互动。许教授认为: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社会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此相应,20世纪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三次革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艰辛,总体上呈现双重性特征,必须正确认识和区分这一时期党的成就与失误、正确与错误,从而把握探索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相似文献   

4.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在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过程中,毛泽东积极探索并正确处理好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工农联盟思想,最终催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 ,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共产国际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问题的研究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的偏向:泛泛空谈过多,具体分析较少;积极方面的分析较多,消极方面的分析较少;中后期的消极作用分析较多,而初期的消极作用分析较少。所以笔者想就题目所示,略陈浅陋。首先,我们从帮助建立中共和支持中国革命的动机及其行动、结果来研究共产国际。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当时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国内的旧势力不断发动判乱。国际帝国主义叫嚣要招死苏维埃政权。十四国干涉,给俄国革命新生力量以极大的危胁;经济上的困难也是空前的,所有这些使得苏维埃政权随时…  相似文献   

7.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作为重要领导者、参与者的毛泽东对长征的认识和评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态度和看法。通过毛泽东的长征观来透视长征的缘起、转折和结局,是长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毛泽东的长征观,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毛泽东认为,长征主要缘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酷环境的考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56年毛泽东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难能可贵的可喜成果,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这份新的财富包括:一是必须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二是必须遵循一个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是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立论基础——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四是必须坚持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同时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对外交流。五是必须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对外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六是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建设,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从1957年起探索陷入迷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成功实现了"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继邓小平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呈现给后人的是一幅成功与失误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历史画卷。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毛泽东的探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一方面 ,毛泽东在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后来邓小平形成系统、成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尤其是毛泽东的许多正确思想、观点成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或理论生长点 ;另一方面 ,邓小平解决了毛泽东许多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纠正了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 ,对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做出了重大的发展。总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始于毛泽东 ,成于邓小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拓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正确确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同时,提出全党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些具体做法和指导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宝库,给后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干群关系和谐是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以反对官僚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对干群关系的不当认识,以及毛泽东为解决干群矛盾而采取的某些措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最终成为空想.探讨其中的利弊得失,为我们新时期正确处理干群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和实践,却鲜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张俊国教授等撰写的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的《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在学术研究的薄弱处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成就,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花园中的又一奇葩。该著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较大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弄清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特别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此进行过长期的深入思考,并做出了相当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中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这一历史性的课题都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他们所积累的理论成果,业已熔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在中共十七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作了简洁明快的理论概括,而且于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命题。为了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7·23”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为主题,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所作出的具体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13年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2015年7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论坛——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讨会,无疑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毛泽东思想的现实启示与当代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作为一条具体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的思想内涵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当代价值,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所表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豫东南地区早期中共党组织的建立是近代豫东南地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中共上级党组织指导和当地活动的中共党员詹谷堂、周维炯等人共同努力下,豫东南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呈现出由点至线、由线到面的发展格局。豫东南地区中共党组织一经建立,其成员即迅速投身革命洪流,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升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了豫东南地区“人民创造历史”的恢宏篇章,对于当时及其后来鄂豫皖苏区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新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意识形态建设分不开的。它最突出的表现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国情的革命理论与话语体系,以及特色鲜明的表达与传播方式。其问虽不无失误和教训,但总体上是成功的,是与当时党的“革命党”身份是相吻合的。这表明,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实现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话语的革命性转换,是党在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