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燕芳 《唯实》2011,(1):53-55
西方马克思学是一个意义与局限的集合体。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升温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让它获得生命力。在学术研究上,西方马克思学也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在问题域和方法论上给予中国学者不少启示;但是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的解读并非终极真理,其观点和结论是有待考察的,对此进行认真审视将促使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西方马克思学作为一种思想镜像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及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待西方马克思学应当避免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2.
叶麒麟  曾毅 《唯实》2010,(3):38-43
阶级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它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成为了当代西方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为一些当代西方学者在进行现代化道路和民主巩固等现代化问题研究时,实际上运用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里无谓的概念之争,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英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逝世后,恩格斯思想逐渐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对其晚年思想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强,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最终落脚点都是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问题。因此,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一度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近几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大为流行,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同质论"与"对立论"争锋相对;在这个争吵的过程中,逐渐酝酿出了一种调和二者的"差异论"观点,并逐渐占据支配地位。深入解剖析这些观点的片面性,有助于正确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各自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吕增奎 《党史博采》2005,(6):150-153
作为马克思的终身合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恩格斯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无疑是不可质疑的.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他们的思想不仅遭到资产阶级学术界的歪曲和攻击,而且也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者内部的曲解.在马克思逝世后尤其在恩格斯逝世后,西方学者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学学者)逐渐形成反对恩格斯的浪潮.……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上升。这引发了一些西方学者对国际秩序和大国关系前景的焦虑。例如,美国有学者提出,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如果主动示强而不是示弱,中美关系就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中国主动示弱而不是示强,世界就会落入"金德尔伯格陷阱"。显然,这样的论断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下的解读,缺乏对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认知,但中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云亦云,这就落入了西方学者预设的"陷阱"。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也掀起了对"中国道路"的研究热潮,但对"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中外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提出了"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认识。中国是借鉴了一些西方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走的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的成就更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通过阐述"中国道路"的内涵,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中国道路"给予后现代化发展国家的启示,这对于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的错误理解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后现代发展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姚桓 《学习月刊》2013,(3):9-10,25
一、回顾历史:黑暗中摸索、曲折探索、成熟自信、走向自强繁荣,是近现代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天朝第一"的梦幻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学习西方,先生欺负学生的事实,让学西方的美梦破灭。毛泽东说,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给了我们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倪薇 《探索》2001,3(4):79-81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整个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既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也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成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跨越"的决定因素.俄国和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设想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徐瑾 《唯实》2004,42(10):8-11
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观所主张的抽象的、脱离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自由,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混为一谈是站不住脚的,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将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国外马克思学者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文集<黑格尔-马克思关系>的导论中,弗雷泽和伯恩对"黑格尔-马克思关系"做了一个历史考察,基本勾勒出自马克思去世后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种种看法和观点.麦格雷格通过对黑格尔新发表文本即1817年至1818年海德堡演讲的诠释,在<共产主义衰落之后黑格尔与马克思>中,提出了自己关于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思关系"的新观点,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存在着"片面理解".在<后现代马克思>第9章,卡弗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马克思关系"这一叙事结构本身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4,(7):57-57
正陈曙光在5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在国际话语场,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存在误读与偏见。出现这一局面,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之外?不理解"中国模式"的特质也是个重要原因。"中国模式"不是"苏联模式"的衍生品,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而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中国模式"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开放性的一面,是二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意图立足于"总体性"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进行深层解构.他的理论一方面扩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思想层次上体现出某种深化;但另一方面也误读了马克思的价值真涵,因此缺乏对革命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研究值得我国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5,(3)
"中国模式"的成功秘笈首推方法。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定性中国改革方法论?鉴于西方模式的现实危机,西方学者大都不愿意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正确指出了中国改革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二是如何归纳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方法论的概括很多,但一般无外乎实用主义方法、渐进主义方法、自由主义方法或综合方法等等。三是如何评价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的评价两极对立、界限分明,颂扬者有之,棒杀者有之。四是如何践行中国改革方法论?中国改革方法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究竟是可供复制还是仅供借鉴,究竟是可以出口还是中国专用,其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也许值得商榷,但对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启迪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正马克思传记既是帮助读者了解其生平事业的最佳入门书,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载体。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梁赞诺夫曾经指出:"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传记是现代历史编纂学的最重要、最富魅力的任务。"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传记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国人原创马克思传记亦成果丰硕,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一、版本来源折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7.
编者: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为何一再曲解中国?研究导向偏差、冷战思维作祟、发展走向误判是三大重要原因。在这方面,中国倒是可以为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提供借鉴。近来,个别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又抛出了"中国崩溃论"的话题。"中国崩溃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英语学术期刊和新媒体中出现。其实,不只是"中国崩溃论",像"中国不守规则论""中国威胁论"等,在英语学术界和舆论界也是交替出现的。这里需要研究的是,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为何一再曲解中国?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从哲学视角构建了其社会发展理论;西方学人则在寻求其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脱颖而出,为解决长期困扰着发展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为理解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范式,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从初步设想到臻于成熟,经历了大约25年时间,即从1894年《上李鸿章书》开始,到1919年正式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设想和方案——《实业计划》止。在这25年间以及之前的准备阶段和之后的完善阶段,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考察东西方工业化实践,吸收并借鉴了中外学者有关工业化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构想。这些构想的思想来源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近代中国“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潮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20.
博览之窗     
1978年,柯华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他站在伦敦郊外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凭吊时,思绪万千。柯华几十年前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出生入死,矢志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他想,伦敦是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地方,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活生生的现实,不是很值得研究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