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发展生态产业是乌江流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的选择,但现状并不乐观,提高经济总量和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矛盾相互交织,发展生态产业的道路并不平坦。以主体功能区为划分依据,辅以县域之间的对比分析,在准确把握乌江流域社会发展背景、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乌江流域生态产业体系,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三个方面,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重新规划乌江流域的发展道路,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范式,使其成为三峡库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的产业布局是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布局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产业布局中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与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乌江流域资源和开发现状,在借鉴国内航运开发经验基础上,分别从环保、生态保护、特色产业、航运企业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将生态问题纳入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明智的选择,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需要决策层的正确引导,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白虎崇拜是远古巴人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随着巴人进入乌江流域,白虎文化的粗犷、雄奇、刚劲、豪迈之气一直在乌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传承,渗透到土家族文化各个方面,并且显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因而也一直是华夏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一个支脉。  相似文献   

6.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当从树立生态教育目标、改进教育培养机制、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育模式等方面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是"互联网+"特性使然,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殊途同归。"互联网+"在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需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广泛融合,并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生态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生态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把生态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入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党艰苦探索的重要成果,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把我们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制度需要落实到法律层面,从立法、执法、司法、提高生态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几个方面发挥法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相关生态文明制度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同时也需要实施经济激励机制来调动各个经济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以可持续的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配合,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要在现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要求,继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当前,各地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在转型过程中,生态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等多重压力和挑战。如果推进方法失当,生态城镇建设就有可能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黑洞”。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生态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借鉴国内外生态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生态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可以矫正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环保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等。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既需要公众公共精神的养成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需要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范畴;满足生态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在报告中单独成章,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必然过程就是向低碳社会转型。低碳社会是人类在工业文明建设中遭受巨大惩罚以后,集体意识觉醒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是,低碳社会的建设既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推动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系统变革。又由于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低碳社会建设既要遵循人的尺度,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独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章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推动生态民主以及生态法治的建设,运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方法以及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具备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后天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优势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二元分离"、制度实施缺乏刚性、生态生产力理念缺失、样本建设亟需加强等瓶颈因素,需要从牢固树立"四种意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完善制度建设体系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予以强化,从而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相似文献   

18.
乌江流域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规划建设好乌江经济走廊,将是一条为贵州省省谋求跨越式发展,实施好"两加一推"主战略,寻求新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处在任重而道远的建设爬坡关键期。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要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价值主体是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应该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主体。因此,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等“三个主体”的合一。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展需要环境法律的强力支持。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着立法理念错位与落后、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实践中执法效果不佳等弊端。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现状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实际执行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