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后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木黄会师奠定了条件。当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历尽艰险、遭受重大挫折后于1934年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胜利木黄会师。此次会师在红二方面军征战史乃至整个红军征战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木黄会师是长征中第一次会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首创意义,在学术上可以建构木黄会师学,以丰富长征史的研究。由于木黄会师表现出红军长征的决征、决胜、决断、决善的特点,提出木黄会师学,具有在军事战略智库、铸军强魂精神及政治、思想和组织伟力、共同体认同等方面研究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木黄,这个原本不经意的小地名,在地图上都难以查找,因为有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会师,使得它浓墨重彩,在中国革命长征的史册上挥洒了极为厚重的一笔。1934年5月中旬,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入贵州。  相似文献   

4.
红六军团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前的重大军事行动。围绕策应和为中央红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探出一条通道这一任务,红六军团从实际出发,勇于抵制"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甩开"包袱",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军事原则的实践,周旋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之间而到达黔东地区,完成了西征任务,为后来的中央红军长征在无根据地的情况下进行战略转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最后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奠定了基础,对处于危急时刻革命困局的扭转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6.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在川滇黔地区谱写的"长征史上最光辉的神奇的历史篇章";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在合江五通石顶山的武装起义,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策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是红军长征路上谱写的红色悲壮高亢的音符。  相似文献   

7.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不同阶段对部队编制以及指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编,大大增强了指挥的灵活性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央红军夺取长征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铜仁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人文旅游资源。有铜仁龙舟艺术之乡、思南花灯艺术之乡、德江傩戏艺术之乡、玉屏箫笛艺术之乡、松桃滚龙艺术之乡、印江书法艺术之乡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印江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德江中央湘鄂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石阡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议会址、石阡困牛山百名红军将士集体跳崖壮烈牺牲遗址等红色旅游文化,还有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说进行重新审视有特殊意义。基于抽丝剥茧的逻辑,应客观认识到:"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来说的,不是指所有参加长征红军走过的里程;"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长征行程,不包括红一方面军中的其它军团;"二万五千里"应该只是对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的作战部队而言的,不是对随行的中央机关和其它非作战部队来讲的。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11.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12.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1935年5月9日,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便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持这种观点者以刘伯承元帅  相似文献   

13.
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标志红二方面军基本形成。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红二方面军领导集体,经受了系列重大革命斗争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组织力量。  相似文献   

14.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云南威信境内召开"扎西会议",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回兵黔北,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对中央红军进行精简缩编,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等,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贯彻,落实了遵义会议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从此中国革命一步步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扎西会议是中共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5.
遵义会议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央红军长征可分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失利到不断胜利的前后两个不同的斗争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史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不难得出军事路线、军事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会师,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在这次会师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受命疾驰懋功,积极做好各种准备,热情迎接红一方面军,所部成为两军会师的前锋。会师以后,从物质上帮助一方面军解决吃、穿、住的问题;从精神上对一方面军进行慰问和鼓励;在政治上开展向一方面军学习活动;在文化生活上开展部队联欢活动。他积极执行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确定的北上方针,率先头部队攻占包座,打开了通向甘南的北上道路。他拥护中央,顾全大局,维护两军团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了坚决而灵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8.
100元的故事     
长征路上,贺龙率二、六军团攻下湘中重镇溆浦。缴获的战利品中,有一批珍贵的钟表。按照规定,这批钟表先由后勤部登记造册,再交敌产接收委员会按实际需要审核发放。  相似文献   

19.
任弼时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对党和军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并亲身培育了独具首倡意义的木黄会师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正确的政治原则、求实的思想方法和灵活的斗争艺术。从黔东红色革命,阐述了任弼时关于保持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增强党性观念等方面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20.
枫香溪会议是湘鄂西中央分局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共中央分局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湘鄂西党和红军战略转移的重大节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地方党组织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历史新篇,因而挽救了党和红军,在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