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征时期,红军三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地区8个区县、80多个乡镇,贵阳也是红军长征中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党和红军在经贵阳途中始终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不仅使红军内部官兵关系达到融合,维护了党内团结统一,提高红军战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逐步拉近党和红军与贵阳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了民心,扩大了红军的群众基础。其宣传的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国的主张在贵阳群众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在贵阳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于做好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经过广东是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广东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充分诠释了长征精神,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顺利进行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长征经过广东还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加深了广东人民对红军的正确认识,坚定了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广东革命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东固斗争,在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初期颇具特色,它是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祥地。它承接了赣西南武装斗争中心地区的使命,在农村建立秘密根据地发展红军,点燃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击秘密割据",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开展形式;它以"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的斗争相呼应,坚持与发展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促进了红三军和赣西南苏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动地、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本文以长征红军在四川藏区的事迹为例,论述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是共产党民族统战政策的成功,也是包括四川藏区各族民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枫香溪会议是湘鄂西中央分局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共中央分局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湘鄂西党和红军战略转移的重大节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地方党组织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历史新篇,因而挽救了党和红军,在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顾67年前的今天,正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党第一次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三位领导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明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67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再次重温当年我们党和红军的缔  相似文献   

9.
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把金钥匙。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当年红军特别是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甘肃民族地区,是党和红军处在最危难的时刻,红军之所以得到各民族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战胜艰险和困难,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坚决贯彻和执行。今天,回顾和探析这段历史,仍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判断长征中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毛泽东在党和红军领导工作中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毛泽东的思想和主张是否在党和红军中居于指导地位。据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考察长征中毛泽东领导核心确立的历史轨迹:在通道、黎平、猴场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并被采纳;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战略战术被肯定;在决定党和红军战略方针、指挥重大战役战斗、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等方面,毛泽东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统治中国共产党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和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是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度灵活的军事策略在革命实践中的杰作,这是红军长征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向积极发展的重要前提;妥善处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使红军避免了内部火并,这是毛泽东化险为夷,取得长征胜利的最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小井红军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位于井冈山茨坪西北约6公里处的小井村。小井红军烈士墓所在地原是一片稻田,与小井红军医院相隔仅百米。1928年12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外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红军长征的开始,是“左”倾机会主义统治的党中央和红军在毫无准备的条件下,仓促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盲目行动。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红军长征的开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必须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红军长征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  相似文献   

14.
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汇报的俄文记录稿,有关人员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俄文版刊发了《中国红军的“铁流”》。在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基础上,有关人员进一步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中文版刊发了《英勇的西征》。《英勇的西征》是在国际上全面介绍中央红军“西征”的最早中文文本,弥补了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存在的不足。《英勇的西征》成功构建了红军长征话语体系,经过1954年的修改,更成为红军长征史书写的范本。《英勇的西征》留下了研究土城之战、飞夺泸定桥、长征期间兵员补充、红军政治工作、基层干部配备以及日本对华渗透手段的珍贵史料,也为揭穿王明在《中共50年》中的肆意抹黑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对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提出过较为符合实际的指导意见;对于第三、四次反"围剿"战争则基本没有干预。第四次反"围剿"后,共产国际远东局为中央苏区红军制定"分离作战"计划,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准备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共产国际远东局为中央苏区红军由被动变主动谋划了重要一招,但对"福建事变"处置失当,而又力促红军与粤军陈济棠部开展停战谈判。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在指导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时,存在不同的原则意见,加上中共"左"倾领导者无视中央苏区红军在以往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成功经验,教条主义地贯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相似文献   

16.
红军的长征早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穿越了时空仍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精神财富。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原动力;是红军勇于牺牲,战胜强大敌人的战斗力;是红军战胜错误路线,团结一致、患难与共的凝聚力。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仍然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934年秋主力红军长征始至1937年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有力地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了中国革命战争由低潮进入高潮,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构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斗争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成功地开展了反腐倡廉工作,为红军和群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井冈山地区属于客家聚居区,流传千年的客家廉洁文化必然对红军的廉政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中,彭德怀多次参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重要会议,参与对红军行动方向的讨论和决策,既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确立"诱敌深入、运动歼敌"的正确决策,又在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坚决执行总前委的战略方针,同主张"一、三军团分离"的错误倾向和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小井红军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位于井冈山茨坪西北约6公里处的小井村。小井红军烈士墓所在地原是一片稻田,与小井红军医院相隔仅百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