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后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木黄会师奠定了条件。当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历尽艰险、遭受重大挫折后于1934年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胜利木黄会师。此次会师在红二方面军征战史乃至整个红军征战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不同阶段对部队编制以及指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编,大大增强了指挥的灵活性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央红军夺取长征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5.
无限忠诚、求真务实、果敢进取、自觉自省、舍身为民精神,构成了红六军团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些精神特质历久弥新,必将在新的历史征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人大》2006,(11):47-47
1.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2.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3.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红二十五军1934…  相似文献   

7.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1935年5月9日,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便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持这种观点者以刘伯承元帅  相似文献   

8.
周逸群亲身经历了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思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与三次"左"倾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初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同共产国际的影响密切相关。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为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又严厉批评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红一方面军则由开始对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行动持怀疑态度,进而抵制和在实际中纠正。在红一方面军中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上,毛泽东和总前委召开的罗坊会议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汇报的俄文记录稿,有关人员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俄文版刊发了《中国红军的“铁流”》。在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基础上,有关人员进一步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中文版刊发了《英勇的西征》。《英勇的西征》是在国际上全面介绍中央红军“西征”的最早中文文本,弥补了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存在的不足。《英勇的西征》成功构建了红军长征话语体系,经过1954年的修改,更成为红军长征史书写的范本。《英勇的西征》留下了研究土城之战、飞夺泸定桥、长征期间兵员补充、红军政治工作、基层干部配备以及日本对华渗透手段的珍贵史料,也为揭穿王明在《中共50年》中的肆意抹黑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崭新的科学概念,与长期危害着我们党和革命事业的“左”倾错误之间,乍一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党在总结“左”倾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科学结论;而“左”倾错误则是因为我党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没有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所致。下面仅就这一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24年历程中,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令人遗憾的错误。它对中共六大路线的制定及其贯彻实施的影响就典型地反映了其功过是非。本文以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反"左"到推动中共"左"倾为经线,从肯定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六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有功、强制中共背离中共六大路线有责、中共自身有背离六大路线的"左"倾思想基础三个层面来体现本文的立意。我们要有对待共产国际指示的正确态度,认清"左"倾错误之顽固、危害之深,这是本文要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黔东根据地顺应革命形势需要而诞生,在中国革命特别是红二军团处于严重困难的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块战略基地成为红二军团复兴革命的战略依托和精神支撑,它开启了云贵苏维埃革命的先河,开辟了区域性革命的战略通道,支撑了全国革命战略布局,成为红六军团西征的目标地,有力地承接了中国革命的大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左”倾关门主义,对统一战线和革命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毛泽东、刘少奇为了发展、巩固党的统一战线,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坚持对“左”倾关门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与批判,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革命失败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把介于国共之间的中间党派当作最危险的敌人予以排斥打击。中国第一个民主党派——第三党曾于1930年主动谋求同共产党的合作,希望能够联合反蒋,但遭到了拒绝。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曾十分感慨地说:“看来共产党在‘左’倾机会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联合战线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因成功地反对了王明“左”倾路线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在社会主义时期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究其“左”的原因,主要是由理想主义、经验主义而导致主观主义,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没有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特点,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以及当时国际国内的一些原因,使“左”的错误持续了二十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1934年5月中旬,红三军进入黔东地区之后,认真总结湘鄂西苏区宗教工作经验,结合黔东民族宗教的特点,打破"左"倾教条的桎梏,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地分析实际情况,提出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措施并付诸实践,赢得信教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和发展了新苏区,为丰富完善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ˇ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的“左”倾关门主义,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高度对“左”倾关门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从而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对“左”倾关门主义思想路线的清算毛泽东对“左”倾关门主义思想路线的清算,主要体现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此文是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不久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所作的报告。实际上,对中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左”、右倾机…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内曾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统治四年之久,使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对当年“左”倾错误连续产生之原因做一分析,从中记取教训,对于彻底肃清“左”倾思潮在现实生活中的残余和影响,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遵义会议巨大的历史功绩70年前,中国革命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葬送了在艰难困苦中发展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长征。惨重的损失,使英勇的红军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坚决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并在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依据对中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界定,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和"左"倾思想的困扰,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及未来走向所作出的理性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