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具备深刻内涵。它立足于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秉持"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重点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格局、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能源治理格局、发展治理格局中的风险挑战和不公正不合理问题。它还坚持和运用实力与贡献相平衡、责任与能力相匹配、扩大理念共识面、紧扣时代规定等四大取向以及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代表性和话语权、强化机制协作、提升制度话语权等三大谋略,为我国赢取了辉煌的全球经济治理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2015年,全球经济治理呈现新貌。伴随世界经济新旧力量消长,治理机制与治理格局在变化中演进,在演进中发展。一年来,全球经济治理合作在金融、贸易、发展等重要支点上积聚着新的共识,在这其中,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和采取的务实措施,是最大的亮色。新年伊始,全球金融市场风云突变;东北亚地区,核扩散威胁如影随形;中东战场,反恐战争空前惨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意义何在?中国的应对又将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机制?中国社科院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黄薇,为我们解读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暴露出了治理观念不一、治理机制失灵等缺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在观念上,中国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全球治理的观念共识;在机制上,中国倡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回到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上来,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全球治理公共产品。全球治理变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运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变革的目标旨归。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9)
正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非单纯的商业或生活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与一国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丰富了各个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拓展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新领域,加快形成了各个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领域新的更为深入的多维交织的态势。同时,也对构建新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保证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合作和网络资源均衡发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互联网发展态势与治理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理论建设》2022,38(2):18-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球视野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民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理念贡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发展贡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制度贡献。中国治理的理念贡献、发展贡献和制度贡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作出的重大时代贡献,将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语表述是推动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变革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具包容性的国际话语,既是对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及依附理论等理论困境的回应和批判,也是对当前国际经济话语权失衡、国际政治话语权失序、国际文化话语权失范等现实困境的回应和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话语,旨在倡导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倡导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推动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倡导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增进人类整体福祉为旨归的共同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全球治理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不确定因素上升、西方治理"失灵"的当代境遇。中国对于全球治理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为基础。全球治理观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政党治理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正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由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困境问题,使传统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全球性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兴起。西方理论界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关于全球治理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模式、文明与文化等方面。同时,各国政府、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等也纷纷转变传统的行为模式,为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观,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制度建设在其间的核心作用,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重大论断对从全球和人类高度理解中国发展的当前和未来,对进一步强化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经济推动者、国际秩序守护者职责,对中国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意味着国际格局在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变,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变,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变。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一方面因为主体参与不足、治理理念分歧、多元主体冲突等,面临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因为治理效用赤字、治理制度失灵与滞后等,出现了有效性危机。中国不仅是全球治理的全面参与者,也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倡导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供全球治理变革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目标引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打造多边主义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3.
<正>陈东晓、叶玉在6月2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新兴经济体势力的相继崛起,改变了原来的经济治理体系力量格局。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内部出现分化的总体态势。这使得未来新老力量发展格局与前景尚不明朗。在领导力量分化和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二、新自由主义治理理念的主导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变已有的知识观念,这是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本质、方法和道路的重新理解,必然带来对支撑发展的科学知识的重新理解。毛泽东曾经彻底改变和颠倒过中国人的知识观。工人农民的劳动经验和技能曾被看作是比专家们的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15.
正贫困问题自古存在。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贫困治理不仅需要各国自身努力,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助。全球贫困治理成绩显著,但也面临重大挑战。中国是全球贫困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贫困治理任重道远联合国是全球贫困治理的主要机制。自从联合国大会于1961年决定设置联合国"发展十年战略"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全球贫困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社会治理模式几经变迁;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已具雏型,它是包括社会治理目的与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治理绩效六个子系统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期,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治理赤字不断加剧,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桎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和实施的,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与理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本文将从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面来剖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的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大区域的角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全球政府治理变革浪潮,可以认为,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主题领域,政府改革与治理研究需要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国别和比较研究以及历史与回溯分析.既要研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后来的演变,又要关注西方之外的其他区域及国家的政府改革与治理实践.总结分析不同区域类型及国家的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
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全球治理,同时又不断地推动各类治理机制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全球治理机制呈现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不平衡性、治理对象的多样化与跨国性、治理规制的规范性与"柔"性、治理效果的有限性与滞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理解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从目前来看,全球治理机制已显现出治理议题广泛化、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机制民主化等发展趋势,把握其特点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引导治理机制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