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宏 《唯实》2012,(5):73-78
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也是公权力合法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应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而存在,并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等利益形态相并列。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决定了法律从奉行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国家自主性作为现代国家的本质属性,是指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超越于社会利益集团,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而自主行事。国家自主性包括国家能力和国家对社会的超越两个因素,二者对于国家自主性来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改变了国家学说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思考路径,即"政体分类"的传统,从而转向对国家统治合法性来源及其类型的探讨。这是国家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笔者把其称为"韦伯拐点"。"韦伯拐点"的出现是由韦伯探究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和方法决定的,韦伯从理解社会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出发,认为国家是人们社会行动意义取向一致的结果。国家的实质在于统治,作为社会意义存在的国家只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相所认可的合法性统治关系中。根据合法性来源的不同,韦伯提出了新的国家类型学,即法理型国家、传统型国家和克里斯玛型国家。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发展与公平的双重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小康大众将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较长历史过程中必须存在的、十分庞大的、举足轻重的一个阶层。要通过努力实现小康大众和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稳定而巩固的联盟,打造共产党执政的新的阶层基础。现代社会的阶层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价值观的科学而合理的解构和建构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他半生致力于交往行动理论的构建,试图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论标准,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改造方案.认识和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作为价值目标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作为社会目标具有普遍性.由于存在国际竞争和现代文化中普遍的"应享"意识的影响,国家必须把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作为一个基本目标.受此限制,国家内部的社会和谐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实现.为了最终建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建设先进的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7.
尹浩 《求实》2016,(7):55-65
在社区研究领域中,以国家和社会为中心,以统和主义为分析范式,难以解读社区建设的现实与理想张力,也难以回答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社会与作为权力系统的国家在同一分析框架下的张力。在目前"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应逐渐由国家主导政府行动向以国家主导社会行动阶段转变,由行政化单向推动向以行政化与社会化双向推动方向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既需要推进政府社会职能的协作化改革进程,克服政府部门功能分散的弊端,重建政府在城市基层社区的权威,也需要加强社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抽象的概念展示了社会现象的丰富内涵。自雇、自主经营与创业概念共同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活动特征,但研究过程中的互换使用、不统一等模糊了它们之间的异质性。同作为经济行动的表现形式,它们在行动的内容、边界、文化蕴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情境中,深入认识进城个体经济活动的本质内涵,无论基于当前的制度安排目标,还是从实践中经济活动的单位和文化蕴涵等出发,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都有必要采取进城创业的表述形式,以此挖掘进城个体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个体经济活动走向社会经济活动,如在经济行动主体的身份方面,它们是创业者;在经济行动的内容方面,它们重视经济组织运作过程和经济效用;在经济行动的文化蕴涵方面,它们富含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多维度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言论自由是宪法规定的权利,是人身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主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没有那个国家为要不要言论自由而产生争执的,对言论自由的认识只存在自由的程度与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全球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媒体的发展也有其划时代意义。在美国,传媒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力量使其获得了"第四权力"的美誉,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过分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忽视底层群众利益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积极地发挥媒体的作用,构建大众政治认同意识,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是当今这个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最值得思考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志愿者行动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指明了方向.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志愿者行动积极参与,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并塑造公民核心价值理念.而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社会文明观念融合的志愿精神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治理的软实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由志愿精神支撑的志愿者行动是公民参与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表征之一,并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搭建社会协同平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促进健康文明生活、塑造友善互助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信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对政治稳定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维度,它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流动群体作为社会系统的活跃部分,其政治参与度和信任度对建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以"白领沪漂"为例的实证调查表明,伴随着社会意识多元化,流动群体的政治信任状况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重性特点,突出表现在对政治的高关注度低行动度、对政府的信任由高层政府组织向基层政府组织逐渐降低、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政府的认同分离等方面。从拓展流动群体诉求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入手确立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是推进流动群体政治信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金民卿 《前线》2012,(6):21-23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不是直接贯通的。一方面,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理论张力,但并不表明它直接走进了大众,深入了大众心灵,所谓“应然不等于实然”;另一方面,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大众,虽然需要理论指导和引领,但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它的逻辑进程,分析它的实现途径,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顺利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观照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诸领域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在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对于人的现代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众媒介创生人的公民意识,生发开放、创新的意识,催生现代法治意识,并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陈少华 《学习月刊》2010,(20):18-20
一个国家的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水平具有巨大作用.不少国家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社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他们把研发、营销、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而把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国外.由此反而占据了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所以.  相似文献   

16.
大众民主是近代以降"民主的决定性飞跃".意味着大众超越资产阶级对政治生活的垄断.然而.大众民主是十分矛盾、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伴随着"参与教增"与"大众冷漠"的基本问题.其同甚至孕育着反民主的因素.因此,从一开始.对于大众进入豉治领域.就在思想家中间引起了许多矛盾的情愫.由此决定了现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分野:现实主义与激进主叉.现实主义为了民主在大众社会中的可操作性.构思出精英民主,降低了民主的"大众性";而激进主义则认为,除了选举精英,还应该关注如何让大众更多地参与政治,构建广泛的公共领域,"让民主运转起来","追求更多的民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建设基本模式是以政党为中心,其结果导致"政党国家"形成,执政党以其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志和社会信仰,并将组织方式嵌入现代国家管理体制中。这样的政治类型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历史语境转换,中国共产党面临现代转型问题。对执政党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是进行有效政党改革、保持执政党生机与活力和推动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依靠制定正确的政策治国理政。毛泽东曾经告诫全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在现代国家中.公共政策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具体表现、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公共政策的这些特征.最突出的就在于它是作为行动准则和调控丁具而存在的.这其中体现的核心要求是“用”。政策只有在“用”中才能产生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07,(6)
大众传播作为嵌入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的制度化力量,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重大影响。电视作为具有广泛覆盖面和庞大受众规模的现代传媒,更是以其它媒体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渗透了社会大众生活。从早期的电视选美到今天的平民选秀,电视媒介性别形象从单一的性别隔离到多元化审美取向,为构建新型和谐的社会性别形象作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