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主要包括: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增强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企业的日常经营变为绿色经营、低碳经营,加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对国内外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作为关键环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以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同波 《工会论坛》2010,16(5):66-6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对中国经济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协调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关系,提高消费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改,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投资规模、消费结构、区域经济、资源环境、人口老龄化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2012年,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整个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厦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厦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方向,在产业选择上,提出应该走新加坡等小国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困境。基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弊端和局限,面临着投入产出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差异明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影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因此,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主题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笔者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并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审慎思考,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全文从四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二是其突出口;三是其优势;四是其途径进行构思,旨在使少数民族地区早日脱离贫困奔向小康。  相似文献   

9.
目前,能源的供给、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2007年6月6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确定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子;用好技术节能的点子;加大企业管理的步子。  相似文献   

10.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六省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圈建设、解决民生等问题入手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举措上,中部六省依据自身优势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山西省以推动能源基地绿色经济作为主题;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河南省立足"三农"和城乡统筹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湖北省根据省情"三业并举",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湖南省实施了"一化三基"战略;江西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引擎走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各省发展策略的比较,对江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具有长期而深刻的人口经济转变历史根源,但主要不是一种总量性的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凸显,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渐进扩散性、素质结构矛盾性以及年龄性别差异性。“民工(技工)荒”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逆转,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走出“低成本陷阱”的标志性事件、转折点和重要契机。如果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那么,不仅可以彻底破解“民工(技工)荒”的问题,而且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尊定人力咨本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缓慢和落后。对铜仁地区来说,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的紧迫要求;而观念更新,则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优化结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科学发展途径,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硕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为争取民族经济自决权而提出的发展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尽管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属性有所不同,但力求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和实现普遍发展的愿景一直存在。当前发展权的发展,在法哲学和人权观总体系中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变革国际经济秩序的功能属性逐渐削弱,以至于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仅作为一种道德声音。发展权的发展陷入困境。发展权的拓殖成为学理和现实之需。能源发展权的提出,是发展权拓殖的一次尝试。在背景渊源、概念内涵、客观条件以及特别意指方面对能源发展权的建构,使能源发展权转变权利进位的思维转而为能源合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正力,需要积极培育居民的消费能量,这正是拉动内需、启动消费的关键所在。基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得出居民收入状况是居民消费能量得以释放最大的制约因素。只有增加居民收入,藏富于民,做好社会保障等工作,才能培育居民的消费能量,做大经济发展的正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法律的二元模式,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法可分为西方经济法和东方经济法两家,中国经济法属于东方经济法。厘清中西方经济法存在的差异,对纠正经济法学界以个性代替共性和立法界盲目移植等不良倾向,是一副很好的清醒剂。从中西方经济法生成道路视角来分析中西方经济法主要差异的表现和原因,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既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法中体现共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中国经济法的个性,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道路。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从原来的“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透视出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深刻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这是基于对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着眼全局确定的重要战略导向。只有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发展与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金融危机形势下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战略方向.文化产业在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也将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突破。通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运作的方式,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