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党自主性是现代化进程中政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命题。政党自主性是指政党基于其意识形态偏好拥有自主的愿望和自主的能力。政党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政党对国家政权的自主性、政党对社会的自主性以及政党的组织和意识形态自主性。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自主性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执政党的自主性建设,有利于实现执政党的政治功能并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下辖的一个地方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党是中国的地方性政党.然而,西方地方性政党及其与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理论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由于香港政党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也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中国既有政党关系理论同样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中国内地民主党派与香港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地位和"一国两制"这一特殊的央地关系下分析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以为今后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前瞻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利益群体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自主性建设要达到防止政府俘获,发挥国家作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为此,建设国家自主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政府与强势利益群体间建立明晰的组织边界,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思想整合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及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下,参政党有着自身特殊的使命。执政党的建设对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特别在履行参政党职能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参政党只有正视其历史使命,规范其职责,才能缩小与作为政党的政党自觉和行为能力上的差距,达到与执政党相互匹配和优势互补,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党际关系,真正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能量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超越于社会各种特殊利益的要求,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自主行动。在当前我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建设一个具有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政府,是形成和维系和谐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但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关系的失衡,造成了国家自主性的双重困境,即国家自主性的不足和国家自主性的无限增长,损害了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为达致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均衡状态,我们应着力构建宪政框架下有限合理的国家自主性,实现转型社会的利益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之内涵,厘清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是建构中国政党及政党制度理论话语权的基础概念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西方关于"政党"的标签,突破了西方把政党之间的竞争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衡量标准和实现形式的思维定式,为确立政党协商的民主政治中国形式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面临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主、客统一体,要发挥自身能动和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逾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真正能够突破瓶径、把中国改革带出十字路口,将中国现代化推向政治领域的纵深地带,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既不是经济学家力主的产权改革,也不是社会学家尽力渲染的社会管理改革,也不是法学界谈论的司法改革,而是中国的改革有没有希望继续推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政党改革。决定性的问题是经济自身的发展不是一个自足的结构,它需要一个相应的现代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作为支撑条件。基于此,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一个现代政体的建构和对于政治现代化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党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是不是能够避免改革失败,并真正走上现代国家健康发展轨道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9.
道路的自主性是指不受国内外压力和干涉自由地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自主性可以表现为一些具体的外在特征,也表现为历史主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同时还表现于国家之间基于自主性的相互依存关系。自主性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没有自主性,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都是空话。中国道路的自主性特征不仅表现为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外在特征,也表现为主体自主选择的内在主体特征和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道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中国人自己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实践,因此中国道路包含鲜明的自主性特征。自主性特征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渊源于自主性特征的可塑性、开放性、进取心和一致性是中国特色理论和制度永葆生机的精神实质,这种自主性的发展模式已经而且必然会进一步带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树立法治取向,是从传统党的建设向现代政党治理跃升的重要指向。中国执政党治理的相关问题必须置于法治视阈之下加以深入研究。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大体可以归为间接型和直接型两大类型。中国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建设状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那种政党与国家间接型关系要更加显著。改革开放后执政方式转换需要在政党治理上作出回应。政党治理不能拘泥于自身范围的单向思维,政党、国家、社会的复合结构要求执政党调整内部治理的方略。政党与国家直接型关系下紧密而适度分离的原则,对中共转换执政方式和自身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治视阈下中国执政党治理必须处理好执政党的主张与国家意志、党的制度化建设与国家法治化、党的纪律与国家法律、党的领导者个人意见与权力公共性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有两对对应的概念,即领导党一合作党,执政党一参政党。中共不仅是执政党,而且是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的、领导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各民主党派不仅是参政党,而是接受中共领导、与中共长期合作的政党。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政党入宪始于1925年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历部宪法都间接或直接对政党的宪法地位、功能作用、组织活动原则等问题作了规定。政党入宪,对我国执政党内部治理的正面价值在于:它为执政党内部治理规范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最权威的终极依据,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内部治理的法治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可能误导执政党内部对执政权和执政地位合法性的认识,从而有意无意忽视执政党的内部治理;有可能间接强化执政党内部的寡头统治趋向,进而影响执政党内部治理民主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主党派的成长主要依赖于执政党政策提供的发展空间,正是在执政党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中国民主党派不断成长变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民主党派的自身意识也在逐步觉醒,普遍加强了自身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推进和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民主党派必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不把对不同政党的认同放在对立的两端,而是从"心理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即可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使用政党认同来观察不同政治主体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的存亡,而且关系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安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党派成员和社会民众的四维关系,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具有共生性、理性、内部的稳固性和外部的松散性等特性,并提出有效构建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要注意三个基本问题。一要警惕按照西方政治逻辑,"斗争哲学"等思想倾向。二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正视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与民主政治理论相统一的角度,从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用适合中国国情的逻辑方法来建构。三要坚持正确的民主观,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用"特殊解释一般及其自身"。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价值依托,是关系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充分发挥"三个倡导"对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思想引领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有利于发挥政党制度社会整合、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功能优势。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政党认同是政党政治的一般现象和普遍要求。由于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中国的执政党认同和西方国家的政党认同在概念和功能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语境下,本质上作为一种情感因素的执政党认同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而在根本上影响到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和现代国家建设的成败。因此,执政党必须通过利益满足、程序构建、价值共识、人格和政治道德塑造等途径或措施来扩大公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国政党制度自身充满着和谐,它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和而不同”,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政党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它具有强大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因而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中国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一、执政党和非执政党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 ,它的一切活动是和政权相联系的 :或者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 ,或者是参与政权、影响政权。在现代社会中 ,离开政权 ,政党的存在毫无意义 ;离开政党 ,政权则无法巩固、发展。政党对政权所具有的影响力 ,使它当然成为政治斗争中的有力工具。在当代世界 ,除了极少数实行传统君主政体的国家没有政党以外 ,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政党。据统计 ,在全世界 1 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政党的国家不到 2 0个。也就是说 ,利用政党来进行统治的国家 ,达到全世界国家总数的 90 %以上 ,政党的存在已经成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