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渭清 《人民论坛》2014,(14):163-165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寺庙信仰及庙会活动作为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值得保护和利用。为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引进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重视对民间寺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克服民间信仰的非理性和落后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魏阳竹 《传承》2011,(22):63-65
在庙会研究中,人们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小山村的庙会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甘肃省甘谷县善化寺庙会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俗特征。善华寺庙会管理和流程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庙会所需费用都是由甘谷县蒋家湾村周围的二十八村庄的村民自发提供的,善华寺庙会是具有很强自发组织性,其庙会也是民间信仰务实性体现。  相似文献   

3.
魏阳竹 《传承》2011,(8):63-65
在庙会研究中,人们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小山村的庙会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甘肃省甘谷县善化寺庙会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俗特征。善华寺庙会管理和流程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庙会所需费用都是由甘谷县蒋家湾村周围的二十八村庄的村民自发提供的,善华寺庙会是具有很强自发组织性,其庙会也是民间信仰务实性体现。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一种知识形态,它在精英统治下的中国历史社会长期受到抑制,对民间信仰的摧残造成中国社会精神资源的匮乏.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今天,民间信仰应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民间信仰的传统性、伦理性与濒危性是应该考虑的文化标准.对于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重建在总体上要给予积极扶持的态度,以实现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和谐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5.
观音是海外华人社会中最为流行并最有影响的中国民间神祇之一。华侨华人很早就将观音信仰带到海外,并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二战后,海外观音信仰呈现在地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华侨华人大多是在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寺庙中奉祀观音,同时,华侨华人佛教道场通常也都会敬奉观音。另外,一些混杂释道儒三教的民间教派也奉祀观音。秉持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华侨华人观音庙往往是慈善道场。基于观音信仰,闽粤等地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以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为纽带,在“再华化”因素推动下,海外华人既加强了对观音信仰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论当前我国民间信仰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文 《湖湘论坛》2003,16(2):88-89
对我国民间信仰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民间信仰中传统文化资源来发展地方经济 ,必须避免迷信的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指的是在民间自发流传的信仰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文化现象。福建由于地处海隅,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在古代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在某种超越自然的神灵身上,以祈在困难时得到保护,故福建民间信仰很盛,在全国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狂欢视角下的民间信仰导控与乡村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 《传承》2009,(10):84-85
狂欢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精神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乡村民众中的宗教信仰与行为也常伴随着狂欢的情绪。本文试论述在狂欢视角下民间信仰体现的和谐因素以及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导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客家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神祇主要有三山国王、黄老仙师、何仙姑、谭公、钟万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师爷、刘善邦、大伯公等。由于其特色鲜明的信仰特征,这些民间神祇成为辨别客家人的一种符号。供奉这些民间神祇的寺庙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资助华人教育,在华人社会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耕文化、茶文化、纺织文化、建筑工艺、手工工艺、语言文学、民间歌舞艺术、宗教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等。在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和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后,布朗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就目前而言,布朗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保护,  相似文献   

12.
狂欢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精神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乡村民众中的宗教信仰与行为也常伴随着狂欢的情绪.本文试论述在狂欢视角下民间信仰体现的和谐因素以及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导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民俗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民间信仰对受众群体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的研究,既是了解相关地区社会传统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又可以借此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民间信仰群体的社会结构内涵及其组织形式,从而有利于调节社会生活,达成社会控制,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石中坚 《前沿》2012,(16):127-129
畲族祖地有多神崇拜习俗.民间信仰文化具有多神化的信仰体系、多样化的崇拜对象,多形式的祭司仪式特征,是畲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体现在道德思想持续性传承、认同感与归属精神强化、医伤治病的身心安慰、文化繁荣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畲族民间信仰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弃旧图新,致力于信仰文化的抢救性挖掘,不断丰富畲族村落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阎江 《学习与实践》2007,(5):160-165
中国的民间道教信仰——黄大仙信仰从产生之初便不断被地方化利用,尤其是进入岭南之后与粤港地域文化所发生的互动。传说、祠庙的地方化不仅丰富了黄大仙信仰的内涵,而且使黄大仙信仰在岭南获得广泛的崇拜,并最终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崇拜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广东民间信仰富有浓郁的"山水兼具、农商并重"之岭南特色,有着"毗邻港澳、隔海相望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与港澳台地区的民间交流频繁,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宗教形态",是中国多元和谐型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社会治理理论入手,以广东民间信仰现状调查为中心,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通过比对福建、湖南、浙江等地的不同管理模式,结合广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试点佛山市的经验,尝试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语境下加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有三个条件,但是在普查和保护这些遗产过程中,如何对待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变迁、遗产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以及民间信仰中的某些内容,都是保护中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是植根于百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体现。本文通过调研,考察了武汉市民间信仰存在的特征,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提出了民间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宋元以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开始流传着妈祖的传说;明代以后,在台湾海峡两岸建筑了许多妈祖寺庙;今天,海峡东岸的妈祖寺庙仍然香火旺盛.本文试就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专制皇权,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依靠专制皇权的承认与推崇方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在专制皇权的打压之下日渐没落甚至难以为继。回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专制皇权决定着民间信仰的兴废存亡,民间信仰沦为专制皇权的附庸,成为封建帝王除却儒家经义与正统礼教之外教化万民、巩固统治的又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工具。故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服从于皇权、服务于皇权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