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几经周折,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经验日臻成熟,可以简要概括为:在建设路径上,强调国家的积极推动;在内容重点上,强调先进文化的大力主导;在建设层次上,强调民族精神的大力推进;在终极追求上,强调世俗的和谐与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重建区发展社区旅游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价值和文化意义。文章阐述社区旅游内涵,以都江堰虹口乡久红社区为例,揭示地震重建区旅游资源类型和资源特征,并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发展的意愿和客源情况、重建区发展社区旅游的限制因素的角度探讨汶川地震重建区发展社区旅游的可行性,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志愿组织在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其赖以产生的磁场,即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业已形成。志愿组织有如磁体,与政府、与志愿者之间业已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如同一股磁力引领着志愿组织的形成和发育;志愿者则是贯通磁体的电流,是磁体存在的本质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岳慧 《世纪桥》2010,(11):13-14,29
通过多次对汶川地震灾后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现状的调查,我们将调研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分析了受灾地区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促成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个人安全是一种本体性安全,心理和精神安全则是其中的首要因素。地震后的焦虑情绪已严重影响民众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使民众产生了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和身体不适、行为反常等焦虑反应。这类焦虑情绪将在人群中蔓延、复制,并成为影响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次生灾害,因而必须从社区、学校、家庭、群体等途径对其实施干预,以保证民众幸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工业灾后恢复重建中,省委省政府坚持形态恢复与功能恢复同步推进、借助外力与激发潜力双管齐下、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协调推进、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筹兼顾,调整优化灾区产业布局,抢抓项目建设、载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前两个月实现工业"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为巨灾重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银政  陈升 《探索》2012,(6):163-167,171
灾区群众的重建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不同时点的变化是制定公共政策、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前提。通过2008年8月、2009年2月两个不同时点对五大极重灾县(市)200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上两个时点,不同县(市)、安置地的受灾居民的重建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原居住地与所在镇镇区的距离、地震对收入来源影响等因素则随时间的推移对受灾群众的重建意愿产生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区传播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社区报的立足点在于社区本身。社区报应该定位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实用手册"。为实现这一定位,应实行目标读者锁定社区中老年居民和家庭妇女、社区新闻与生活资讯并重、加强社区报采编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灾区人民和援建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胜利地完成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以其耀世的成绩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映射出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创新精神、效能精神、法治精神、协作精神、科学精神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9月14日,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各省(区、市)35家党刊的74位负责人和记者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见证灾后重建奇迹,感受中国力量,呕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大地震后,为保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政策,有力和有效地推动了灾后恢复生产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恢复重建政策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的同时,也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灾民之间等等产生了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影响。在灾后重建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将中央和省上确定的各项重建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根据政策实施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不断加以解决,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张常珊  夏丹 《前线》2010,(10):I0028-I0029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用了10年。1999年我国台湾省“9·21”地震,重建用了6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下简称汶川地震)的等级和破坏程度均高于前两者,灾后恢复重建“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创造了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性奇迹,探索出了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社区民间组织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如何将其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因法律依据不足和民政部门管理力量薄弱 ,而始终找不到一个解决的良策。本文通过对温州市鹿城区社区民间组织的调研 ,针对现存的问题 ,总结试点社区经验 ,提出了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 ,由民政部门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民间组织实施规范和引导 ,保证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山东省河口村的旅游开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社区+公司+村民"模式,该模式凸显了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心理增权、社会增权和政治增权。河口村的社区参与模式保证了社区增权的实现,是一个有效的参与模式,同时,社区增权的实现也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参与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并多形式协作.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协作,实现了灾后重建资源多元化、重建效率最优化、重建效益最大化.针对参与主体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多元主体协作存在的缺陷及障碍因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权责界定和相互关系,建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有益的经验标本,对未来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艳 《探索》2012,(6):153-157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T县的社区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共同体迅速解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快速转型与变迁的一个缩影。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首先承担起社区建设的重担,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可由于忽视了社区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忽视了对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时还受到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体制和制度的限制与制约,因而无法完全与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要求相匹配。未来社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社会资本培育和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18):20-24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11秒,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656136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唐山被夷为废墟。地震罹难场面的惨烈,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凭借着将养老集中在社区,具有便利、温馨、专业、低廉等优势,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养老理念。乌鲁木齐天山区在社区养老方面开展了社区家政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举办各类讲座、提供健康娱乐场所等活动,同时社区养老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区养老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资金短缺、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较少等,应该从政策、资金来源、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专业的工作人员、社区养老运行机制等维度进行思考来推进社区养老。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空间变革带来的结构性张力,另一方面也与城市社会变迁带来的陌生化和社区团结机制式微密切相关。成都的社区营造实践以社区公共议题为切入点,构建参与式互助体系,试图在社区空间中创造出一种新型参与网络以实现社区的再合作化和再组织化,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镜鉴。  相似文献   

20.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浴火重生,让世界为之震撼!3年内,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的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重现勃勃生机……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拼搏创造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