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要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逻辑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人民共享、回应人民期盼等刚性要求,通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实践主体地位;坚持新发展理念,确保人民增进福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保人民享有公平正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机制与举措,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青连斌 《前线》2022,(12):25-28
当前,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和重大举措,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为我们在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民主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核心。必须从价值立场上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行动逻辑上深入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增进群众福祉;作用机理上进一步适应形势需要,创新群众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相似文献   

5.
周华鹏 《学习月刊》2022,(12):43-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奋斗航标,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丁元竹 《前线》2022,(11):112-115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更加强调人人都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和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采取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党在全部执政活动中,都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相似文献   

9.
王建武 《奋斗》2023,(7):21-23
<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在坚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日益拓展。星光不问赶路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党的旗帜上,把人民放在至高位置、落在行动中,才不断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信任,这是我们党继续走在新的赶考路上,同人民一心在一起,为人民利益奋斗,不断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的不竭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杨媛媛 《当代贵州》2024,(16):76-77
<正>正安县不断探索文旅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与农业、民宿、文创等休闲产业链条式发展,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服务”的文旅融合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所在。正安,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不断探索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书写“四兴乡村”正安答卷。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活力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源于对中国共产党近70年执政经验的凝练与升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核心内容上凸显了“人民至上”的鲜明政治立场,要求我们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人民性思维,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伟大变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政服务不仅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保障性行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助力人民群众创业就业的风口行业、解决“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的支柱性产业。为此,本课题组赴多地调研,探索家政服务产业化及其赋能湖北襄阳都市圈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人民情怀,顺应人民愿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价值追求、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外交战略的人民性,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生建设,全方位开展大国外交,积极把握时代要求,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生存状态,实现了对人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全面占有与有机统一。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包括生产需要、人本需要与生态需要。新时代我们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平衡与充分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增强人民的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向人的全面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意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两个主体”和人与自然“两个尺度”的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民性的立论基础,绿色发展理念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逻辑、保障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凸显了其人民性意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定人民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三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增强人民对绿色发展的价值认同以及加强绿色制度建设,是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人民性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成和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人的需要是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同时指出,资本以利润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新时代中国既要坚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夏海亮 《奋斗》2023,(1):17-19
<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0)
<正>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重要的是掌握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四个全面"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握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遵循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联系发展和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坚持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开辟治国理政的崭新境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