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曹定知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改革的性质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1页)。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及伟大意义,是对社...  相似文献   

2.
深圳从1997年开始至2001年先后两次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将政府审批(核准)事项由原有的1091项减少到628项,减幅42.4%;第二次改革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和省下放的44项),再减少277项,减幅41.2%,两次改革共减少审批(核准)事项740项,减幅65.4%。而且第二轮改革,市、区、  相似文献   

3.
王志浩 《理论参考》2008,(11):61-62
人民币汇率停顿蕴含风险 世界经济将要经历一次比我们预想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深的低迷。预计2009年美国失业率将上升到7.5%,而且仍有可能大幅攀升;欧洲失业率已经达到这一水平。这意味着2009年中国出口将出现负增长,并将对投资、消费、就业等产生第二轮冲击。  相似文献   

4.
财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李沪松新的财会制度的出台是建国以来范围最广、变化最大、内容最多、影响最深的一次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三次财会改革,第一次是1957年,第二次是60年代初,均未取得明显效果。这次财会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特别是在十四大确立社会...  相似文献   

5.
论邓小平的风险观金沙曼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冒风险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冒很大的风险。他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  相似文献   

6.
按照十五大的部署,一场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发生在世纪之交的这次改革,极高的期望值无疑反映出推进这次行政改革的迫切性,但本文认为,世纪之交中国行政改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实现有限目标。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顺利推进行政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行政系统永远处在变迁之中,彻底的行政改革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一次行政改革都具有过渡性,都是上次改革的历史延续和下次改革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1、任何行政体制都具有“时效性”特征。从理论上讲,任何行政体制都不可能具有一成不变、一…  相似文献   

7.
鸣涧 《瞭望》2005,(36)
世人瞩目的第四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谈原计划于上周复会,现在不得不延迟.再次证明解决朝核问题的步伐是多么艰难。这也难怪,朝核问题的曲折复杂为世界所公认,解决期间任何阶段都充溢着分歧,短暂休会毕竟难以消解固有疑虑。一个多月前,当第四轮六方会谈在北京召开时,世界曾对会谈取得进展充满期待。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主要方面有达成成果的需要。美国在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应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很多人这样说,有些人在文章中也这样写。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会。的确,毛泽东曾经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而且这个宣告先后有两次,相隔不过10天。第一次的原诗是:“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第二次的原话是:“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时间是同年9月30日。这两次讲话的场合都不在天安门。第一次是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是他在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开幕词时讲的…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3,(12):14-15
编者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2月11日在北京闭幕,这标志着民进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顺利完成这一年的各项工作,又站在了履职尽责的新起点上。民进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的这一年是充满使命感的一年,是积极贡献的一年,更是不负期待的一年。本期,我们刊登7位民进中央委员这一年来的所思、所为、所感,供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0.
再过半个月,6月30日前,国家经贸委所属10个国家局的242个科研机构,绝大部分要转为科研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国家要它们“下海”。这一改革说不上突如其来,十几年来科研机构要转制的说法早已是雷声滚滚,雨也自1984年就开始下了。那年开始的第一轮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拨事业经费,将科研人员推向市场。而这一次则是各体转制,“彻底下海”。这件事涉及到数万科研人员,对他们来说这毕竞是一次大的转折。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两位科研人员向记者披露了他们的心思—从被“稳住”到“下海…  相似文献   

11.
赵方新 《党政论坛》2009,(20):50-50
1949年到1966年:“我是祖国一块砖”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青春的张扬,明媚的笑容,矫健的步伐,融洽的人际关系,似乎大家心里都装着一轮理想的太阳,人人觉得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应该大有作为的时代,如果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就有愧于国家和人民,有愧于遥远的保尔·科察金。  相似文献   

12.
陶建平  乔宇 《行政论坛》2010,17(3):23-26
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第一轮改革中出现的“碎片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民主社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的出现,西方一些国家展开了第二轮政府改革实践——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后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科层制、新公共管理的差异性比较,应该是更受欢迎的替代方案。然而,后新公共管理的几点假设是基于理想层面的推断,其合理性值得商榷,即对组织现象的单维度诠释、结构性与制度性改革的失衡、与民主型治理的碰撞、行政个体责任和相互信任的迷失性缺失等。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并可选择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0,(11)
风起云涌的新一轮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以超乎我们想像的速度向前推进。这一轮调整,规模之大、对世界经济社会影响之深刻,都是空前的。它所呈现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强强联合为重要标志。这一调整正造就着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新型经济,这将是一次划时代的产业革命。 在这一轮全球结构大调整的浪潮中,着手早的国家如美国,其先发优势已显现得淋漓尽致,它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所处的领先地位,以及持续9年多的经济增长,皆源自于它从70年代末即开始的以…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已成为全国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深圳特区处于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中共深圳市委召开了第二届党代会,提出了进行第二次创业,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从十个方面增创新优势。增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优势是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关键环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努力工作,密切配合,抓紧改革工作,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促进深圳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奠定了体制基础。一、深化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改革。除1982年机构改革外,1988年、1993年、1998年机构改革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即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重点集中在经济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人员分流的趋向、安排思路基本一致;每次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各有所侧重,但改革在逐步深化和完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三次机构改革都具有过渡性质,并存在一定的误区。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表现出新的趋向,即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凸现政府管理专业化特色;最大限度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和国际经济接轨。但此次机构改革的盲点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左然 《瞭望》1998,(12)
八十年代以来的三次机构改革左然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一是1982至1985年的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中央机构改革,三是1992至1995年的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1982年的机构改革1981年底,国务院共设有...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的中洋快餐大战烽烟四起:北京的“阿德鸭快餐店”背倚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再度向洋快餐叫板,痛定思痛的“红高粱”近日在北京灯市东口东山再起,上海的“新亚大包”中式快餐卷土重来,广州的‘大西豪”也披挂上阵……蚁附于其后的,则是数以万计的中式快餐店。人们已经说不清楚这是第几轮中式快餐向洋快餐的进攻,但一轮又一轮的中洋快餐大战,都是以中式快餐的落败而告终,则是令人尴尬的事实。在这一轮新的中洋快餐角逐中,中式快餐是否有胜机?应采取哪些战略战术,方可出现胜机?快餐业在中国的年增幅为20%,经济学家称…  相似文献   

18.
潘燕 《瞭望》1995,(18)
老问题,新思路──访经济学家何伟本刊记者潘燕记者: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多年的学者,您怎么看待本刊记者这篇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何伟:应该说这些都是老问题的新反映。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等等,从1984年开始提出,到现在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农为本的国家,“农民问题”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692页)基于对中国国情这种睿智的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赢得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掀起“第二次革命”,也是从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从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至此,中国农村的改革一直开全国风气之先,成为推进整个改革事业的原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0,(4):15-15
中国实现未来三十年的可持续发展,出路在于推进第二次改革。迟福林在书中提出,中国传统发展方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过去三十年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的弊端,需要通过更大决心的改革进行全面矫正。为此,需要尽快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基本思路是推进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