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主导资源分配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体制结构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和主导地位 ,形成了政治权力主导和支配经济资源分配及配置的局面。这首先表现为王朝建立之初的后革命时期的资源再分配过程中 ,其次也反映在各个王朝常态演进的各个时期里 ,其本质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权力捉弄财产”。这一情况的普遍存在 ,在中国古代不仅造成了市场的扭曲 ,还带来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 ,给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司法改革的十大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卫民 《中国律师》2003,(11):34-37
党的十六大明确将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还指出了改革所应多方解决的诸多问题。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司法现代化。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司法改革应当以十大理念为指导。一、司法改革的十大理念(一)民“主”司法民“主”司法即让人民主导司法。“主权在民”的国家制度要求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行使政治权力以管理国家。毋庸置疑,作为政治权力重要分支的司法权也要由人民决定或行使:首先,让公民成为司法权的行使主体。应当完善、充实陪审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有效的实践制度。其次,让公民成为司法制度的构建主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问题为何一直解决不了呢?中国一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从来以“官”为中心,以行政权力为中心。这一“官本位”正是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官本位”的权力扩张使农民丧失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官本位”增加农民的负担;“官本位”造成政府职能的颠倒,对农民的事经常没有做好。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在北京天安门爆发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半个世纪以后,在同一个地方,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这两个伟大的政治运动,在我国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四五”运动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上来创造了应有的条件。两个不同时代的群众政治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要求彻底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法律革命的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 1 978年开始的当代中国法律革命 ,是中国法律文明演进过程中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这场法律革命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是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大环境下展开的。推动当代中国法律革命和法制现代化的最深厚动力来自于当代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因素。只有当中国现阶段社会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时 ,现行法制才能冲出人治型的樊篱 ,引发一场深刻的法律革命 :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才能创设一个法理型的现代法律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构与发展 ,为这场法律革命注入了最深厚的经济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 ,为这场法律革命创造了基本的政治条件 ;思想解放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发展 ,为这场法律革命奠定了观念基础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以孙中山民权主义为旗帜,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迈出了从传统权力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第一步.今天我们对其予以重新审视,可以看到孙中山民权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不仅是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在目标上,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应是一种现实追求,而不是遥远理想;在内容上,应接受国际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模式,对一向被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议行合一制",应予以重新研究;在路径上,推进民主政治,应认同必要的政治妥协,采取和平渐进方式,而摈弃"不断革命"的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 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治体制改革都对法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都伴有法制改革。面对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也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地研究它对法制提出的要求,这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条件之一。笔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法制要求,计有以下数项: 第一,更新法制观念摒弃陈旧的法制观念,确立符合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法制观念,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法制观念,将如源头活水,浩浩荡荡地推动法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我认为应提倡确立以下法制观念: 其一,以“法治”代替“人治”  相似文献   

8.
自18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是经济、政治、科技这“三元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四个“经济长波”,每一波的崛起都蕴含着“三元革命”的激荡因素。近百年的社会现代化历程,日益明显地展现出五个特征:(1)社会革命与社会渐变的统一性;(2)社会变迁的全球性;(3)社会变迁的整体性;(4)社会变迁的加速性;(5)社会变迁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并没有成为过去,而是以新的型态在演进拓展。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乃是全球权力中心转移所引发的全球秩序的剧烈变动,以及全球治理变革的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全球秩序重构的历史性进程。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今全球秩序结构,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处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的法治中国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顺应迅速变动的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环境,反映全球权力中心转移与中国重新崛起的法权要求,努力把握战略性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法治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型的法治中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将制度变革简单地归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变革与“法律现代化运动”和“渐进的改革”有密切联系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革的政治原因在于 :执政党为了改善和加强对国家的领导 ,在执政形式上有所改进 ,使人大的职能逐渐和宪法规定相接近 ,使政府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向人民代表大会转移 ;本文亦提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革的其它原因和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方式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2.
“入世”对我国政治改革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是一场政治与法治革命 ,但这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改变我国的国体 ,而是使我国某些不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产生新的变革。WTO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要求 ,必将推动国内实现“阳光下的政府” ,变官本位、国家权力本位为市场本位、社会本位 ,提高公民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意识 ,成为国内政治变革的社会基础和推进政治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国内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姓“社”姓“资”起论争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非常严峻。国际上,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国内,北京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以及治理整顿力度很大等诸多原因,出现了经济滑坡、市场疲软等令人忧虑的局面。此时,一些“左”的东西又冒出头来,比如有人认为,苏联东欧事件是“改革引起”的。甚至有人公开提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有人提出诘问:只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把政治中心置于何处?政治中心就是应该…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面临新的战略转变任务,是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的轨道;由服务并服从于国家直接管理和计划机制经济的轨道转到服务并服从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轨道;由服务并服从于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的轨道转到服务并服从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轨道。实现这种转变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对于法治与改革的关系,不能仅仅在两者对立统一中思辨,还需要在更宽泛的范围内认识。一是把改革、法治与革命放到一起观察,会发现无论是法治还是改革都是为了避免"革命"的爆发;二是把法治、改革与社会放到一起研究,可以看到法治与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三是把法治、改革与国家权力放到一些分析,可以发现实现法治是政治目标,通过改革逐步限制、规范国家权力是核心。法治与改革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认真对待,把其冲突控制在最低的烈度。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是今后改革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国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 ,利用多媒体开展法律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作者认为 :在教学理念上要实现五变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 ;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 ;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 ;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教师要以问题教学模式为基础 ,灵活采用情趣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 ,学生要主动地采用“五I学习法” ,从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及其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是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腐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当前正处于较大变革运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腐败犯罪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权钱交易,行使职务与谋取私利相结合、权力行为与经济行为相结合,权力的物化、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 权钱交易、职务犯罪是腐败犯罪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政治和经济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面对21世纪“新战国时代”的诸多挑战,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首要的政治主题.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构,离不开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法家思想文化的支撑.法家思想中“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合理内核,能够助推“四个全面”这一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先秦法家思想在21世纪的复兴,绝不是未经批判地在当下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结构中嵌入先秦法家的全部观念和重述其所有的政治法律主张,而应当是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提炼,进而实现三个转换,即由先秦法家的“弱民”转换为现代政治的“强民”;由先秦法家的“君主立法”转换为现代政治的民主立法、以宪护法;由先秦法家的“天道”转换为现代政治的人权.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发生及其反思——关于清末“立宪”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殷啸虎20世纪初,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埸亘古未有的以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宪政运动。作为这埸宪政运动发起者的清朝统治集团的主观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自救”,是在持续不断的外部冲击和日益...  相似文献   

20.
"运动式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国家治理模式,其悖论内涵是以非常规方式开展常态化的治理行动。建国以来的运动式治理经历了从群众运动到严打运动再到专项治理的三大转变。聚焦专项治理时期的运动式治理,文章选取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即2007—2014年"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作为典型,从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网络"扫黄打非"运动的兴起及其工作机制、专项行动的个案成效四个方面加以考察,指出运动式治理悖论存在"决策经验主义"和"结果不确定性"两大基本内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领导小组行使的政治权力凌驾于政府行政权力之上且常常混合不分;政治主体权力扩张与政治基体需求自主之间存在不同的运行轨迹;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产生整体共赢的效果;以数据展示行动的有效性和常态化并不意味着一种可持续的常态治理机制的建立。改革的时代需要改革的理论指导改革的实践,面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新型常态治理而非一种已有的常态治理行动被设为改革目标,运动式治理转型的关键是要在多元冲突中建立一个满足规范和共识的制度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