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2.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台湾文学,必然含有中华文化的基因。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现实政治等原因,台湾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显得格外敏感。这一问题如幽灵般缠绕着台湾文坛,成为数十年来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相互对抗、折冲的焦点之一,也是影响各时期台湾文学风貌的重要因素。台湾文坛在70年代兴起了回归乡土和传统的巨大浪潮,并在乡土文学论战中达到高峰,其后虽因“高雄事件”而遭挫损,但它对于文坛的激荡则自然地延续到80年代。1980年女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即可视为这种延续的突出例证。小说在男、女主人公的一段恋情主线上,串连了一个尚未现代化的农村家族中日常生活的诸般情事,无论是贞观和大信之间那含蓄深沉的爱情方式,或是家族生活中体现的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宽恕、厚道、忍让的道德人伦,都突显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某种特质。小说通篇采用的抒情笔调、“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4.
(一) 经历了“乡土文学论战”大规模论争洗礼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80年代后,呈露了新的鲜明特色——它既有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批评经验的共时汇聚,更有新的开拓和进展。显然,在经过分别具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思潮一“正”一“反”的过程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合”的阶段。 1980年前后开始的对当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加以回顾、总结、比较。检省的风尚,即这种趋向的直接表现和必然结果之一。1981年《联合报》出版《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其“总序”《风云三十年》将过去30  相似文献   

5.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6.
杨照在《文学、社会与历史想象——战后文学史散论》一文中,曾述及他在阅读近二十年来台湾的两场重要论战——乡土文学论战和王作荣、蒋硕杰的经济论战——的文章时,深感困扰迷惑,因为“单独看哪篇文章,好象都言之成理,可是综合起来,不同的作者却坚  相似文献   

7.
祖籍福建,出生、成长于台南新营乡村的阿盛(1950— ),在乡土文学论战方酣的1978年初突现文坛,一开始就以《厕所的故事》等作品成为乡土文学的新世代传人,却又以独辟蹊径的艺术风貌呈现了对传统乡土文学的超越.他秉承着写实主义的文学观,认定创作脱离不了人和土地,作家应有参预社会的责任感,但又与当时论战中的前行代乡  相似文献   

8.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的台湾乡土文学,是台湾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年来,随着现实社会的变异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乡土作家和评论家对于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对于艺术也有新的探索与追求。他们的不懈努力,充分地显示出台湾乡土文学进宸的轨迹。一建立比较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是台湾乡土文学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乡土文学在西方现代文学盛行于台湾文坛的特定环境中崛起,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西方  相似文献   

10.
贺仲明  雷鸣  张丽军 《探索与争鸣》2024,(3):131-144+180+2
<正>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官方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至少存在以下三大脉络。一是司马中原式的承载自我内在生命感觉的乡野传闻、灵异作品;二是以三毛、琼瑶、席慕容等为代表的浪漫爱情文学;三是70年代部分乡土文学作家和进步作家对抗工商文明的田园倾向或憧憬和呼唤社会变革的浪漫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受"五四"影响而诞生,日据时代深受摧残,光复后重新与祖国接轨.50年代,官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相结合,而作为"战斗文艺"的反叛,现代主义得到蓬勃发展.70年代,带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论取西化文论而代之,大力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批判功能和民族性.80年代后,除了"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分歧外,随着"新批评"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台湾文论界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15.
1941年前后台湾<风月报>上爆发的"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是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的延续."新文学"一方强调文学要有社会性、时代性以及表现真情实感,反对摹仿、做作;"旧文学"一方则更注重于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反对承担社会使命.论争中鲁迅、胡适等的一再被提起以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文学理念的契合,再次证明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五四新文学的密切渊源关系.而旧文学历经20年仍未被新文学所打垮,原因之一在于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固守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后,台湾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更引人瞩目。至70年代后期,台湾已成为世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南朝鲜并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70年代的奇迹”。台湾经济目前尽管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弱点,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但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是举世公认的。  相似文献   

17.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5 0年代至今 ,台湾联合报副刊建立起“文艺性”模式 ,善加经营 ,并随时代而演变 ,成为台湾最成功的副刊之一 ,为台湾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历程可为当前大陆的文学副刊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95年2月号的台湾《中外文学》刊出一《台湾文学的动向》专辑,刊登了三篇论文: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学史的考察》、陈芳明《百年来的台湾文学与台湾风格——台湾新文学运动史导论》、黄琪椿《日治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下之乡土文学论争与  相似文献   

20.
台湾旅游公共服务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后通过强化旅游公共信息和公共秩序的管理力度而实现快速成长,90年代后步入转型阶段。台湾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可以具体划分为政府主导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类社会机构的参与供给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一社会”协同供给模式。借鉴台湾经验,大陆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引进科技手段和推进宣传教育等多重视角出发,全方位推进大陆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