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令人困惑不解的现象。一些有“衔”的同志,一旦听到下级不称他的职务而称“某某同志”时,便责怪对方小觑了自己,甚至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感到无地自容,因此耿耿于怀。还有一些曾居过“官”,后被免了职的干部,昔日的同事倘若直呼其名,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勃然变色。  相似文献   

2.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旧时的楹联至今仍不失警示意义。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一位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好官,其造福百姓的作用绝对不容低估。他们无私地为民造福,盖因他们牢记着“自己也是百姓”。被百姓亲切地誉为“为民书记”的郑培民,同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一样,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泼洒自己的心血汗水,写下了两个光耀人寰的大字:为民。时时处处事事,他们谨记为民之理,恪守为民之责,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民的事情办好,赢得…  相似文献   

3.
“咱老百姓的官”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李克才从不爱在办公室“坐以论道”,他总爱往乡下跑,往农村跑,往农民家里跑。他本身就是工农干部,在很多人眼里往往不像个“官”,倒更像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夏天,李克才戴个草帽;冬天,他又戴个皮帽子。推门进屋,他从缸里舀一瓢...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样的情景是真实的:当我们一行人来到一个贫困户家中采访时,有人用手指着镇里的干部问主人: “你认识他吗?”主人仔细打量后摇了摇头;又指向一位村里的干部,问了同样的话,主人还是摇头;当指向吴作胜时,主人脸上立时有了笑容: “他呀,认得,不是公安厅派到咱瓦子峪扶贫的老吴吗!” 这就是吴作胜的魅力。 在义县,在瓦子峪镇采访期  相似文献   

5.
采访贺文斌话题一不小心就拐到了当兵上,他当过 6年兵,上过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立过功;如今穿着一身藏蓝色城建监察服装的他仍认为自己是一个兵,一个竭尽全力维护法律尊严的兵。 30岁出头的贺文斌看上去敦实、憨厚,说话直来直去,还真有一股军人的作派。   1992年,贺文斌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华阴市环卫大队。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装卸垃圾,干完活回到家满身臭味,鞋里灌满了土。妻子埋怨,周围的人也不理解:“你上过前线,立过功,为啥不找领导换换工作 ?”他憨憨地一笑说:“咱是当兵的,干啥都一样。” 1995年,华阴市城建…  相似文献   

6.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旧时的楹联至今仍不失警示意义。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一位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好官.其造福百姓的作用绝对不容低估。他们无私地为民造福.盖因他们牢记着“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7.
近来,宣传媒体连续推出了许多令人崇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孔繁森、张鸣岐、李润五、李国安、徐虎、吴天祥、陈金水、陈观玉、丁德福、谭彦,等等。这些人物各有各的先进事迹,各有各的成长道路,加上他们的行业职务各不相同,工作地点天南地北,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也很不一样,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念念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念念不忘为党增光,时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维护党的形象联系起来。孔繁森说:“咱是党的人,我要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李国安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为党立碑的  相似文献   

8.
报载,广东省雷州市水利局原局长林全,在担任企水镇党委书记时,就有“玩忽职守、涉嫌贪污”等问题,市里不但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免去他的书记职务,而是让他易地做官,当了水利局长。当他再次玩忽职守、湛江市检察院介入时,市里又一次准备让他易地做官,这才导致林全严重违反组织原则的“官职大批发”事件。古人言:“用才之道在于知人善任”。发现一个“德才”兼备,德、能、勤、绩突出的同志,就要大胆使用,把他们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反之,对那些无所适从,缺德、无能、不勤、没有实绩的人,若不罢他们的官、免他们的职,就会导致他们…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个最重感情的人,在他心目中共产党的位置最高。用父亲的话说:他的命运是与党息息相连的。父亲是咱们那个穷山沟里最大的“官”——村党支部书记。从咱懂事时起就知道,父亲在村上是个挺体面又有威望的人,不管是在化苦思甜会上作报告,还是在家里谆谆训导我们,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好啊,以前咱给地主当放牛娃,做长工,现在咱穷人翻身做了主人。要没有共产党,咱还不真成了个要饭的”。这种感情他咂摸得最实在。的确,共产党给父亲的第一次解放,使他从受剥削受压迫的绝境中解放出来,真正做起了人,为他的人生树起了一座…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张爱萍的当“宫”经 开国上将张爱萍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革命生涯中担任过许名重要职务;但他与别人不一样。他当“官”的特点是就低不就高,就实不就虚。 1931年9月,苏区中央局党代会结束后,组织上调张爱萍任少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他却向组织要求:对省委的工作我不熟悉,我只当宣传部长不当副书记。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反腐败斗争中,人们出于对公仆的爱护,关于“官”的话题似乎就多一些,前不久见到一篇文章,叫做《治治“官聊”主义》,意思是指当前有的“公仆”一味坐而论道聊大天,不干实事;后又见到一篇杂谈,叫做“警惕”官了“主义》,意思是要防止有的公仆对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笔者在这里,所要指出的,则是“官僚”主义的危害同样亦不可小觑。 何谓“官僚”主义?僚者,望也,“官僚”主义,笔者就姑且界定为:官僚者观察对待人和事物及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也。  相似文献   

12.
善小而为之     
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刘备,一生很是精彩,临死时还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是对自己的儿子说的,谓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的那位小名叫阿斗的儿子刘后主,对老子的这句话似乎并未听进去。此公庸人,大善做不来,小善也不做;大恶做不来,小恶也不多,偶有为之而已(比如宠幸奸官黄皓)。但后来还是亡了国,这就不去说他了。实践“善小而为之”的人,在刘备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倒是出了不少。但直到毛泽东为一个烧炭兵写了专文《为人民服务》时,一些无权无钱为“大善”而尽绵薄之力行“小善”的普通人,才在史册上有了自己的代表——张思…  相似文献   

13.
平庸者缺少的是“官德”,而有的却是“官病”。平庸者的官病就是“爱吹”:既爱“自吹”,亦爱“他吹”。而自吹和他吹又往往“合二而一”,其目的是为了“包装”自己,是为了“平步青云”,让人无法发现自己的“平庸”。 这样的人往往爱“表扬”,但从来不表扬别人,而是从来不放弃任何“自我表扬”的机会。自我表扬之后,又要靠媒体或“吹喇叭”者传扬出去。他们尽管也下基层,但下基层干什么是不清楚的,唯一清楚的是下基层时除了带随员外,从不忘记带摄影摄像者,不然自己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鲸吞1556万元三峡移民款的原重庆丰都市建委主任黄发祥 ,日前被一审判处死刑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案发后有人剖析其巨贪的原因 ,归结为一句话 :“官”念变化的恶果。黄发祥是个农民的儿子。十年寒窗苦读 ,由一名县政府的办事员一步步迁至市建委主任。按说年轻有为正是报效国家做贡献的时候 ,可是随着职务的迁升 ,权力的加大 ,其“官”念也发生了变化。他曾对下属说 :当官有啥意思 ,成天开会、学习 ,好无聊。现在还是多弄点钱 ,有了钱什么都有了。基于这样一种“官”念更新 ,他主持工作后 ,一不讲学习 ,二不讲政治 ,三不讲正气。一门心思…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之子》“部长访谈”节目,那次接受采访的是卫生部长张文康。他给我留下的较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他“不当‘面团官”’的说法。他说:“我说不当‘面团官’,就是我要通过调查研究,有自己的主见,包括我的讲话稿、写的文章,我都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不会是秘书写什么我就念什么的官。”“领导”毕竟是“领航导向”的人物。作为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领导者,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总结工作靠秘书理头绪,部署工作靠秘书出思路,开会讲话靠秘书写讲稿,这倒使秘书得到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血汗钱去无私地帮扶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贫困家庭,肯定有人说他“傻冒”或“神经病”,然而,黑山县四家子镇四家子村的党支部书记夏忠君竟做出来了,而且做得很诚心,做得很坦然。每当别人问及何故,他便朴实地一笑说:“谁让咱是他们的‘当家人’了。”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其内有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不仅好在对仗严谨,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内涵,揭示了当官者必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一是对联体现了“官本位”与“民为贵”的为官态度。上联的核心即体现了教育为官者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  相似文献   

18.
为“官”,当领导,要有责任意识。这责任,便是为民办事,为民谋利。我们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正如周恩来  相似文献   

19.
怎样看待有位的喜与忧,不仅是每一位为“官”者必须首先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检验其为什么当“官”、当什么样的“官”、当“官”追求什么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当然,有位是可喜的。在人生的征途上,一个人获得某个级别的位置、掌握一定的权力,一方面使他拥有了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和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他事业有成的标志,是其追求新的奋斗目标的起点,有利于他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既然如此,云胡不喜?一个人在得到“官位”、获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责任重于山。唐朝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令,不但没高兴…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奋斗》2005,(12):55-55
啥叫智慧?啥叫豁达?且慢咬文嚼字,咱还是先让事实说话。《说典》中有则小故事,东汉大臣孟敏,年轻时曾卖过甑(甑,陶制的炊具)。一次,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坏甑可惜.何以不顾?”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顾之何益。”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大概就叫遇事豁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