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  相似文献   

2.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御寒和遮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饰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不仅讲究"服"的功能,而且注重"饰"的审美。特别是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会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服饰,并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居住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的哈尼族,因其内部支系较多,服饰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和韵味。尤其妇女服饰,形式多样,有长衣长裤型、长衣长裙型、短衣长裤型三种,其保留传统  相似文献   

3.
绿春县,在哀牢山区众多的哈尼族聚居地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边境县。然而,它的知名度在海内外却很高。因为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哈尼族同胞古老的农耕文明、梯田文化等民俗,特别是那被称为千古一绝的“长街宴”,  相似文献   

4.
彝族花腰服饰刺绣中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春玲 《今日民族》2006,(11):45-46
彝族支系众多,分布较广,各支系除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外,其服饰也各有特点。居住在石屏境内的彝族尼苏花腰人的服饰刺绣不仅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而且它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人的生活愿景和神话传说,折射着彝族的历史、分支、迁徙,寄托了彝族花腰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部展示彝族花腰文化史的经典作品。花腰服饰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中认识世界和审美意趣的总和。走近彝族花腰人,欣赏花腰服饰刺绣,你会感受到那古朴、清新、粗犷而…  相似文献   

5.
繁衍生息于哀牢山中段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阿木、卡多、碧约、西莫洛、切弟、腊米、卡别等各支系的哈尼族,在恋爱、订亲、讨亲嫁娶方面虽然有些共同的习俗,但支系不同,也还有一些不同的婚俗趣闻轶事,诸如: “龙”与“凤”对歌 “龙”与“凤”对歌,即男女未婚青年对歌,是白宏人的一种婚恋形式。在米索扎(十月年)或其它节日傍晚,村里的年轻人相约到一特定场所,分性别列为两排,中间隔一至二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歌词多为传统与即兴创作相结合的“龙求凤”、“鱼戏水”等等,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对方的…  相似文献   

6.
白晓梅 《前沿》2013,(1):184-185
蒙古服饰作为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个体,与其他民族的外在和内在的区别。本文对传统蒙古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试图指出蒙古服饰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他称,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曼冈村的排角人是1944年从老挝乌得县曼欠寨迁来,几经搬迁后,1967年搬到现址。现老挝有三个  相似文献   

8.
服饰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变化的基本风貌,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唐代多姿多彩的妇女服饰文化,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唐朝文化的多元性、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红和绿的服色较为普遍。襦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是春夏着装。唐代妇女喜欢长裙、笼裙、幅裙和破裙等。红、绿、黄的服色最受欢迎。裙上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别称半袖、短袖等,装饰华丽。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风尚促成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前所未有的绚丽面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1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我作为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和红河州州长,谨代表大会和红河州各族人民对远道而来的诸位专家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十月金秋,红河哈尼梯田堆满黄金般的稻谷,水渠里流淌着银子般的泉水,十月,是  相似文献   

11.
Eyes on Me     
"DON'T wear bizarre clothes or the villagers will gossip," Mother urged again and again over the phone. Wearing my plain jeans and T-shirt, I grabbed a big backpack and set out for home on the 10:00 pm train.Every time I go back home, I have to spend more time buying myself special clothes than on buying presents for families and friends. "Is it necessary to  相似文献   

12.
云南苗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其中滇中的昆明、楚雄,滇东北的昭通、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为苗族主要的聚居区。苗族服饰因其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而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男耕女织,勤劳的苗族妇女通常担负着种麻、绩麻,织布、染布,挑花、刺绣的责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那五彩斑斓的苗装,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13.
徐佶周 《传承》2008,(5):36-39
数百张长桌相连,成千上万人同吃、同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长长的宴席仿佛一条长龙,这就是中国最长的宴席、独具风情的云南哈尼族"长街宴"。  相似文献   

14.
点尼琴,汉语称为牛腿琴,是哈尼族支系碧约人最心爱的乐器之一,每年他们都会弹着点尼琴欢度哈尼埔玛突和十月年。从三月的埔玛突到十月的十月年间,是生活在红河、李仙江、澜沧江三江流域的哈尼族农耕生产最为繁忙的季节。按传统,哈尼人会停止一切大型的娱乐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这段时间里,哈尼族的碧约寨子里是不允许弹点尼琴的。埔玛突的第二天,家里有点尼琴的人家举行简短的仪式后,就把点尼琴藏起来了。在仪式上,要念专门送点尼琴的经文:感谢点尼琴带来的美妙音乐,现在要送到远方的哈萨地方了,到了十月年的时候再取回来,相伴…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境内用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汉族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苏州角直水乡妇女服饰又称“青莲衫子藕荷裳”。  相似文献   

16.
方有富:盟誓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仲才 《今日民族》2003,(11):37-39
今年七月的彝族火把节,我选择了这样一种过法,到一个叫蚂蟥田的寨子去,寻访半世纪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人方有富老人,去聆听历史烟尘中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去探寻树立那块神秘石碑的签字人的历史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18.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按妇女服饰的颜色差异,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个支系。从族群形成以来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其先民为避祸乱,经历了四次大的迁徙,从青藏高原辗转到了怒江流域和缅北地区的崇山峻岭,主要分布在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一带海拔700多米到5000多米的区域。高山峡谷之中,交通不畅、气候多变、  相似文献   

19.
德昂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滇西南的保山、德宏一带,人口1.7万,是古代滇西南的土著居民——濮人的后裔。德昂族有三个支系——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其支系的区分在于妇女筒裙上的花纹,筒裙上的花纹为黑红相间的为花德昂;筒裙上端为黑色,下脚有一块五寸长的红布的为红德昂;筒裙以黑色为主,其间有暗黄色线条的为黑德昂。关于三个支系筒裙的由来,有一段很凄美的传说。古时候在一片原始森林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名叫苏畹那喋那和徒弟居木德瓦哈那。居木德瓦哈那继承了法师的衣钵,善飞。一天,在追鹿…  相似文献   

20.
白光红 《创造》2004,(4):16-18
一、哈尼梯田 文化的资本转化 哈尼梯田作为一种文化已得到了世人公认,可谓誉满天下.我国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哈尼梯田文化已经步入世界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