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诚信美德的民族,有着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开始疏远诚信,甚至出现了“诚信危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福明 《春秋》2013,(1):41-42
程颐云:“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互通相连。“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经商之魂,商家只有以诚待客。方能赢得顾客盈门。早期以荣成人为主流的北京烤鸭业近200年的兴衰发展史。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美奂绝伦的,其妙往往不可尽言。仅一个“正”字,不但造型方方正正,尽得天地之正气,而且“正”字象征着人的五官端端正正,占有万物之端品,真是妙哉、美哉。“正”字,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显然是一个佼佼者。在组词时,只要词头冠上一个“正”字,这个词便意义不凡。如:人以“正大”为高尚,物以“正品”为荣耀,事以“正义”得人心,是非以“正确”为真理,民族以浩然“正气”为脊梁,社会以光明“正道”为沧桑,就连乘车坐船也以“正点”到达为吉顺……至于“正史”、“正位”、“正宗”、“正统”那就更有讲究了。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5.
感悟诚信     
诚信义解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在他看来,信、诚本为一义。考究“信”字的结构,是“人与言”相合,所以,“人言为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将诚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述的。 “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礼记·中庸》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开心岛     
寄信“你把那封信寄出去了吗﹖”女主人问有点愚笨的女仆。“寄出去了,”女仆回答道。“那你怎么把我给你买邮票的钱拿回来了﹖”“我没必要去买邮票,”女仆很自信地说:“我趁没人注意就把信投进邮筒了。”回电高中女学生发现我的儿子蒂姆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由于我的丈夫上早班,每天下午很早回家,经常接到蒂姆的女同学打来的电话并记录在我家的记事板上,如:蒂姆请回电话给苏珊、塞莉、珍等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发现记事板上我那认真的丈夫用粗体字写着:“蒂姆,请给高中部的全体女生回电话。”有…  相似文献   

7.
吴亚明 《台声》2014,(1):54-55
2013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于12月18日在台北揭晓,“进”字当选年度汉字。得票位列2至10名的汉字分别为“梦”、“福”、“信”、“爱”、“躁”、“控”、“开”、“革”、“忧”。  相似文献   

8.
“信“     
李楫 《今日民族》2001,(12):46-47
汉字的“信”,在不同用法里有着不同的意思,这里想要说的是关于“书信”。“书信”的“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按照习惯的格式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给指定的对象看的东西。作为一种书面表述,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没问题的,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信”却并不见得非得要写。生活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最常用的“信”其实就是物品,所谓以物代言;不同的物品代表不同的意思。情书居住在高山峻岭中的景颇族,交通不便,人口分散,有事相商,往往不写信,而用植物或其它事物来表达。想念远方亲友,就托人捎去树根一条;若想念之情尤…  相似文献   

9.
我发现闽东柘荣人民对"柘荣"的"柘"字推崇备至,已经升华到了一种"文化自觉"的高度了:开个酒家,美其名日"柘一家";整点臭豆腐坊,也称之为"柘一味";出一款新茶,赶快注册"柘一红”。似乎以“柘”字做文章,人能成、事能发、商标能驰名似的。但是,“柘”字毕竟不通俗,红遍中国的“反串”歌王李玉刚在北京献演时,就自作主张将“潭柘寺”唱成“潭拓寺”(做乡是北京》),全场歌迷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还是一位在首都师范大学就读的柘荣人在网上登高一呼,很严肃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歌迷们才不依不饶,发出了一片嘘声。  相似文献   

10.
谈诚信     
沈壮海 《政策》2002,(5):28-2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说文》以“诚”、“信”互训,谓“诚,信也”、“信,诚也”。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里,诚信作为一种规范,通用于个体、家庭、朋友、国家乃至国与国之间,被赋予修身成人、立民强国的重要价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信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诚信”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行,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是指“内诚于心”,“信”是指“外信于人”,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应当说,“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又是一个实践课题。近年来,江苏省公安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警和以德治警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严格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本来是汉字的艺术化和个性化。汉字的结体规范、妥贴、谐和、悦目,用笔抑扬顿挫,有粗细大小、节奏,章法有起承转合、错落有致、有韵律,则产生美感,故被纳入艺术的范畴;书法之外另加“艺术”二字而称为“书法艺术”明显累赘,因为“书法”二字已含了艺术的成分。正如一个人之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是它的个性。惟其如此,真正的书法作品必是极具有个性的,况且,自古就有“书者、心画也”、“书如其人”之说。 然而书法又确是汉字,而汉字又是中华汉语言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2,(8):59-59
在我国古代,城市的改名易称,大多因为汉字的避讳。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广”字,一下子就改掉几十个城市之名,其中广州改为番州,广饶县改东海,广安县改延安,广都县改双流等。如果说杨广只避一个“广”字,唐德宗李适避讳就宽多了,他不但避讳“适”,连像“适”的“括”字也不放过。《闻见后录》卷二六云:“处州,旧为括州,唐德宗立,当避其名,适处士星见分野,故改为处州,音楮。今俗误为‘处所’之‘处’矣。”  相似文献   

14.
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之后。“和谐”这个词不绝于耳。已经成为国人的流行语之一了。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从字的结构,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和”的左边是“禾”.是粮食的意思;另一边是“口”,指的是人的嘴,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不过,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最先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在《说文》中,许慎把“信”归入“人部”,因为在许慎看来,“人,天地之性最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研究刑事诉讼法的学者,一段时期以来,每每有人提起中国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我脑子里总是跳出“缥缈”二字。据《辞海》解释,“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现实不可得的东西。这些关于“缥缈”的解释基本表达了中国犯罪嫌疑人沉默权问题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7.
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行业,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用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时下却成为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医药产业的诚信也被广泛关注。一、医药市场信用监管的缘起与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诚”和“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诚”是指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它是道德的、内在的,重心在“我”;“信”是指“使人信任”,不仅是指个人的诚实无欺,更主要的是关注他人对自…  相似文献   

18.
亦杰 《公民导刊》2005,(1):54-54
一位官至“六品”的老同学来访,我问他为官多年有何感受?他信口出格言:“要么不到官场去,要么无毒不丈夫。”他看出我这非官人士对此话的疑惑,便加以解释:“人在官场,有些事情身不由己。比如,人家给班子成员每人送一份礼,你收还是不收?收,你就没有守住良心;不收,你就变成‘无鱼’的‘清水’,成了‘腐败异己分子’,处处受排挤,离退出官场不远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帧在民国期间任浙江大学校长,深受学生爱戴。一次,师生联欢会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十分钟”一项。竺可帧感到联欢会上训;话实在大煞风景,就在“训D话”时把“认卜字解释为:“‘训’字从言从JID,信口开河是也。”顿时师生大笑,一扫“训l话”的严肃场面,反给联欢会增添了活跃的气氛。由此使我想到,假如我们做老师的在上课时都能像竺可恢那样根据实际,巧借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一事一例,抓住特征,巧妙剖析开堂,不但可以打破那种几乎窒息的氛围,而且还能给学生造成良好的思维定势,为理解后面授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求知与统战     
笔者手头有篇文章,且做文抄公摘要如下:安徽省政协会议期间,一天晚餐时,大会秘书送给党外知名人士、省政协常委胡老先生一份会议通知。老先生拆开一看,竟是一纸“无字天书”。显然是工作人员疏漏所致。老先生边看边说,“一字没有通,叫我怎么知?”见胡老有点不快,在一桌同餐的“老统战”随即笑说《随园诗话》里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员外有三个闺女,老大、老二都嫁给了有钱的秀才,只有三小姐嫁给了一字不识的庄稼人。正月里,三小姐回娘家,一月有余,三姑爷实在想念,就想请人代写个信给妻子,让她赶快回家来。可仔细想想,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