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情绪波动的原因 禅宗故事说,两个人在寺前争论:甲说,是幡动;乙说,是风动。惠能禅师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两位的心动。借用这一故事的意境,大学生的情绪波动的原因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2.
王捷 《广东民政》2008,(5):48-49
位于韶关市南曲江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宇,创建于南北朝时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宝林寺。唐仪凤二年(667年),禅宗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对南华寺有祖庭之称,据说六祖慧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出典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即心即佛"一语出自于六祖慧能《坛经》1中的《机缘品第七》。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根源,心性论在其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天台宗就有其肇端,但直到六祖慧能,心性问题才被推向极致。慧能在继承印度佛教经典和吸收了儒道思想传统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把佛性归诸人的心性,提出了心外无别佛和自性自度的修行主张,并采用直指人心的顿悟方式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使"即心即佛"作为禅宗的核心思想被明晰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5.
佛性童心性灵──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之一胡遂大约慧能禅宗对印度传统佛教的最大改造,就在于高度倡扬人本精神,彻底否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坚信我即是佛,成佛之道在自力自度自救。这是源于慧能排宗最基本的思想──佛性论而来的。佛性论是慧能心性理论最根本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汉末传入我国,我国佛教思想可以看作是如来藏法性思想一系,无论是华严讲性起、天台讲性具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都是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宗为本。通过对如来藏思想典籍的爬梳以及其缘起的条件及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早期的心性论关系的梳理,可以把握如来藏思想与宗派思想结合的脉络以及宗派对于如来藏思想的继承和嬗变,能够确立如来藏思想作为大乘佛教哲学一支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1990年我国佛教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105篇之多,其中对禅宗、五台山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中国化、佛教心性论、佛教密宗、藏传佛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对佛教禅宗及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禅宗神秀北派因“受惠能一派的排挤、曲解,长期被淹没。”任继愈在《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一文中,根据近年在敦煌发现的神秀著作手抄本《观心  相似文献   

9.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10.
晚唐苦吟诗人的诗心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而其受宗教的影响,给今人留下了不少飘逸,空灵的佳作。晚唐宗教的发展,致使佛教、道教此起彼伏,时衰时兴。文宗深痛儒学衰微,尝试有所振兴,然而积重难返,又为宦官所制,只能怅恨而已。武宗兴道灭佛,曾给予佛教以惨重打击,但他又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最终服食丹药,中毒而亡。宣宗即位后,务反会昌之政,佛教重兴,其势力反比以往更炽。随后的懿、僖二人更是佞佛成癖,因而,在整个晚唐社会的思想领域内,佛教始终占统治地位。自贞元之后,佛教禅宗特别兴盛。禅宗南宗自慧能以后迅速发展,逐渐压倒一切宗派,取得正宗地…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度,中国佛教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全国各刊物共发表有关佛教研究的论文110余篇,且研究的趋势愈来愈深广。现从关于禅宗的研究、藏传佛教研究、台湾佛教研究、五台山佛教研究、对藏经的研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几个方面加以概述。一、关于禅宗的研究魏道儒在《宋代禅宗的“文字禅”》(《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探讨了宋代禅宗“文字禅”的发展历程,认为文字禅的各种形式都是围绕公案展开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标志着宋代禅学思想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宋代禅僧生活方式和修行  相似文献   

12.
佛教壁画从汉末到魏晋六朝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但石窟或寺庙的古代壁画传至今日比较历代著录的数量却所存寥寥。唐末五代前后蜀时期,中原不少名画家入川,当时蜀中绘画盛极一时,然至今已难窥其貌。有幸见到的是道释面已呈衰落的明代屈指可数的几处遗迹。宝梵寺壁画即其中之一。位于蓬溪西三十里回龙乡的宝梵寺始建于北宋,初称罗汉院,治平元年(106),朱英宗赵曙敕今名。宝即“三宝”(佛法僧),梵即梵刹,佛法静修之地。山门有“众生归净土,万法拜禅宗”的题联,属“禅宗”“净土”派别。“净土”在隋唐萌生,讲一心向佛,…  相似文献   

13.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14.
说正统     
说正统张纯科“正统”一词,在《辞源》中有三种解释,一曰: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E朝为正统。二日:嫡系子孙,三日:明未祁镇(英宗)年号。后也泛称学派、宗派一脉相传的嫡派为正统。然而,在新形势厂,一些人又赋予正统新的内容和含义、日常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16.
去年纪念“五四”八十周年时,我写了一篇文章《老话不能不说,新话也不能不说》发表在《随笔》上。现在我想只用那篇文章题目的一半──“老话不能不说”再做一篇文章。这里所谓的“老话”就是贵刊名称《民主与科学》。要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经过不懈地斗争请到我们国家来。而这八十年中德赛两先生在我国的状况如何呢?这是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 我手边有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一九二二年休刊的九卷《新青年》。在创刊时陈独秀开宗名义六点:一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曰“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曰“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1994,(3)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植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到北方饮茶之风的兴起,济南灵岩寺的作用不能不提。佛教传到中国后,逐渐汉化,隋唐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派——禅宗。它伪托一位6世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20世纪行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中国佛教将走向何方,这是教内外有识之士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徐荪铭先生近作《世纪佛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世纪佛缘》以20世纪中国佛教在刊刻佛教典籍,振兴律宗,弘扬禅学,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等方面的不凡建树,展示中国佛教在本世纪中所走过的中兴———衰微———复兴的历程。同时,…  相似文献   

19.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20.
名僧 高僧 大师 法师在佛教的称谓中,名僧、高僧,大师、法师这两对名称是有区别的,名憎是指有名的增人,梁主唱曾撰《名僧传》,记录当时名僧的事迹。后来梁慧皎又编《高僧传》,强调德行高超的僧人方可入传。因为名僧知名,道德学问不一定高;而高憎在深山修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