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权利,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 我国公民享有隐私权,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隐私权这一概 念起源于 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著《私生活秘密权》文中。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制定了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 对隐 私 权 加 以 法律 保 护 。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我国《宪法》第 38 条至 40 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对公民隐私权的立法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作的司法解释中,但却没有一部法律具体规定了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方式,当某些隐私权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由于其具有流传范围广、传播方式特别等特点成为被侵犯的对象时,受侵权人往往因为法律规定上的限制,无法运用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方式有力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隐私权遭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成为难题。  相似文献   

3.
谁来保护公民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福建厦门一台资企业女工在公司办公楼如厕时,意外发现马桶后安装了用于偷拍的针孔摄像机。这件事引起了国内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公民隐私权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公民隐私权问题的深入思考。 不容忽视的隐私权案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0年至今,我国立案审理涉及到公民隐私权或与公民隐私权有关的案件呈快速上升势头,2002年比2000年增长186%。有专家分析认  相似文献   

4.
韩方明 《同舟共进》2008,(12):30-31
不久前,一位年轻的同事向我诉苦:刚买房才几天,就有不同的地产中介不断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出售或出租,令他不胜烦扰。央视日前披露,一家广告公司竟掌握中国2.5亿手机用户的信息。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也就5亿,其中一半用户的资料被掌握了!  相似文献   

5.
数据网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公民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目前,在我国,网络安全及网络隐私权领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国家与公民共同努力,以改善我国的网络安全,完善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促进监管制度的健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大月刊》2002,(3):38-3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李林认为,按照民主化的要求,在法案起草阶段就应该公开,“让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主体向起草者陈述其利益要求及其理由,保证起草者能够‘兼听则明’,通过对法案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调和、选择等方式,尽可能使各方面利害关系人能够接受法律草案的设计安排。”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我国法律规定要予以保护的一种公民权利。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公民享有的隐私权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享有保守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等秘密的权利,未经其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窥视或者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窥视、调查或公开。5.公民储蓄、财产状况不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所引起的变革已经渗透至社会各个方面。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活动的核心是情报信息,而网络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以大幅提高办案效率。但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也在困扰着网络侦查的发展。如何在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将网络侦查的功能最大化,成为当前侦查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已经非常的普遍,由此,出现了传统公民隐私权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延伸。一般来讲,互联网环境下的公民隐私权危害指的是把互联网作为基础环境,实施危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环境实施的公民隐私权侵害在如今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律保护,采取多种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0.
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公安研究》2007,152(6):40-43
随着犯罪形式的变化,技术侦查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侦查手段。技术侦查因其高度的隐秘性而与公民的隐私权产生冲突。如何在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隐私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技术侦查立法追求的目标。技术侦查以侵犯公民隐私权为代价,应受到严格的程序控制并辅以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民的传统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着新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对公民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是档案研究人员的新任务。本文从档案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探讨,研究如何完善档案法规来适应公民对隐私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汤纪东 《青年论坛》2011,(3):100-106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也惟有此,公民隐私权方可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原是网络社区一种高效率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互助行为.由于网络行为引导与规范法律制度的欠缺、公民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人肉搜索"正成为极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为实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促进网络新技术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进一步确认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健全和完善网络行为的规范立法,明确与细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以案例为中心的网络行为规制和引导的宣传体系以及较为便捷的网络侵权责任追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视频侦查监控与公民隐私权的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案件侦破的难度不断增大,视频监控作为一种独特的侦查手段,在侦查实践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视频监控是把"双刃剑",如果滥用,就有可能发生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尤其是隐私权的问题。因此,关注视频监控在公共场所中安装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平衡视频监控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发达,公民隐私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公民隐私权作为一项未被列举的基本权利,由于法律保护上的缺位,在面临国家权力侵蚀的同时,也遭受着不同民事主体的侵害。本文主要以人肉搜索案为着眼点,探讨私权利主体如何处理隐私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平衡与冲突,寻求突破当前隐私权保护的壁垒,进而提升整个社会对公民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新冠肺炎患者的个人隐私被泄露引起社会关注.近日,重庆市渝北区法院受理并审结全市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隐私权纠纷案,判决被告重庆某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其注册管理的公众号及权威报纸刊登书面道歉信向原告赵某道歉,并赔偿原告赵某精神损害赔偿金1元.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刍议     
钟锐华 《广东民政》2009,(10):36-37
国际上对隐私权的一般定义是: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进步的社会是尊重个人独立人格权力的社会,所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如此重要,但现实中往往容易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9,22(5):8-10
西方学界关于隐私问题的讨论,源于美国学者Warren和Brandeis对隐私的界定。1890年,在《隐私权》一文中,Warren和Brandeis将隐私界定为“不受干涉”或“免于侵害”的“独处”的权利。他们的这一界定影响深远,并导致了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典的产生。与此相配合,西方伦理学界也试图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储存和搜索技术的使用,大大扩张了损害隐私权的可能性。滥用这样的信息系统,可能影响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陈玉梅 《求索》2008,(11):138-140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一直以来困扰着实务界和理论界,如今的法律体系对隐私的法理内涵仍存争议。隐私权作为一种自然性权利,其价值是什么,保护隐私权有何目的,隐私权的主客体应该如何定位?这都是隐私权内涵应该重点研究和予以明确的理论性问题。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实,研究的目的并不仅在于给出“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明白“所以然”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于是,我们的研究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