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31年前的9月,是我父亲被害的日子,每当我思念父亲时,就不由地想起我敬爱的罗瑞卿伯伯。我父亲11年的冤案是在罗瑞卿伯伯的直接关怀下于1978年4月5日得到平反昭雪的,而就在四个月后,罗伯伯就不幸逝世了。1958年底,中央为加强地方医学院的党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2.
吴维华 《黄埔》2010,(1):35-35
吴鹤云将军出生于福建省荔城区西沫村。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大学十一期。他怀着一腔报国之志气,本着“亲爱精诚”之校训,跃马扬鞭,驰骋疆场,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从普通一兵成长为爱国爱乡爱民的将军。  相似文献   

3.
儿时,我家住在一个乡村学校。我们姐弟三人,跟着乡村的孩子捕鱼捞虾,我父亲端起我们捞的一盆鱼虾,全掀翻在河沟里;跟着其他的孩子上山打柴,我父亲一把火,将那堆柴火化为浓烟和灰烬。其实,那时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这样做之后,总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将军路上不追兔!对父亲乖张的行为,我们大惑不解,我大姐翻着大白眼儿:“我们没有追兔子呀?”我二姐挠挠头:“何况我们又不是将军!”都不理解父亲这句话的意思。闲下来,父亲常给我们讲故事:春秋时期,楚王请养叔教他射箭,楚王练成之后便决定牛刀小试。狩猎的现场,一只兔子从草丛中窜出,楚王弯弓搭…  相似文献   

4.
读者朋友、同志们:今日再次相见,已是2008年了。在这里,我谨代表编辑部全体员工,向大家道一声:新年好!回首过去,已满两周岁的“互动平台”正是在大家的惠。心关怀和呵护下。羽翼正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人有信仰不低头曹正文我是1988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的,但九三学社对我的影响,却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我父亲有一位老朋友,那就是复旦大学笪移今教授,父亲在我懂事时,就给我讲了笪移今伯伯的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敢于直言,父亲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如此。我便知...  相似文献   

6.
糍粑(散文)     
新谷飘香喜农家,中秋户户打糍粑,象征团圆意义大,两岸同心望月华。2000年中秋节,父亲去台湾看望生病的伯伯时,我写了这首打油诗请父亲转交给伯伯。伯伯在台湾已经生活了五十余年。澳门回归祖国时,他看了半夜电视实况转播,万分激动,尽兴喝酒,结果血压升高,引发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方脱离危险,只是有半边手脚不及原先灵便了。得知父亲决定中秋节赴台探望他,伯伯回电话说,什么都不要带,拿几个家乡的糍粑就行了。父亲从台湾回家时,带回了伯伯写给我的一首和诗:漂泊游子苦恋家,难忘故乡品糍粑,待到金瓯完整日,普天欢庆大中…  相似文献   

7.
岁月蹉跎,寥廓海天,我与蒋经国先生西湖一别,转瞬已三十五秋,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前读廖公:“人到高年,愈加怀旧一句及经国手写“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一语,不禁令人感慨系之!一缕缕有关蒋氏父子的往事,扣动了我的心弦,如梦幻般地又在我的眼前浮动了. 回忆五十年前,当时我正在南京公园管理处工作,蒋介石老先生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身边原来有个秘书叫吴俊杰,也是奉化人.有一次蒋叫吴送一封信,结果吴迟迟没有送到,蒋很不满意,想把吴换掉,就叫机要科长毛庆祥物色人选.毛的父亲与我父亲是宁波法政学堂的同  相似文献   

8.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9.
春节即将到来,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永弟伯伯和办公室主任钮荣森叔叔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家问候我和我妈妈,还带了生活用品。在得知我今年要回家乡过年的消息,陈伯伯提议让我在上海过一次年。我好奇地想知道在上海过年和在家乡过年的区别,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陈伯伯就来电话告诉我春节里的安排。大年三十的晚上,陈伯伯带我去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则是钮叔叔带我去他家玩;大年初二是宣传部科长朱瑾阿姨带我外出游玩;大年初四,就去陈伯伯家。听了这么丰富的安排,我想,这个假期生活一定很丰富吧!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40年代初,我父亲郑继栋(民革成员)在冯玉祥将军身边任随从副官时,认识了当时任冯将军秘书兼国文教员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冶秋。1943年春节,军统特务密谋要逮捕他,父亲作为与王冶秋同在冯将军身边工作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逃脱了军统的追捕。现将这事的经过详情述之于后:  相似文献   

11.
张素和 《黄埔》2007,(3):27-28
我的父亲张文衷(字本禹)是张治中将军的三胞弟,生于1900年。1924-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卒业。1936年父亲服役于第十三军第四师十二旅,任少将副旅长,参加了傅作义将军指挥的反击日寇入侵的“绥远战役”、“百灵庙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向我卢沟桥驻军发起全面进攻,华北平津战场吃紧,父亲又奉令调往南口与日寇的板垣兵团展开激战。父亲为了部队能及时补充弹药,亲自押运枪弹,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他身受重伤,  相似文献   

12.
谢葆真14岁加入中共,15岁与杨虎城步入婚姻殿堂。婚礼上谢对杨说:“我不要你山盟海誓,只要你革命就行!”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逼蒋抗日,使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捩点。  相似文献   

13.
燕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骆保中,河南省宁陵县乔楼乡贾庄村人。1917年18岁的他,因家境贫寒,投军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跟班长佟凌阁、连长吉鸿昌当兵。我父为人忠厚,秉性刚烈,作战勇敢,备受冯玉祥、吉鸿昌的赏识和重用,所以在该部提升很快。中原大战之后,已升为团长的父亲不满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托病辞职返乡。“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将军高举抗日大旗在张家口组建抗日同盟军,父亲闻讯后便卖了家产,带500块银元直奔张家口二次投军。冯玉祥将军在召见他时连声说:“我现在既缺兵又缺将,骆保中你来得好好好。”随后,冯玉祥委任我父为抗日同盟军魏凤楼部第三师师…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杨赓笙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江西省主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父亲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于民主革命,曾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东征、北伐诸役,特别是在湖口起义讨袁(即二次革命)和云南护国讨袁中起了重要作用,蔡锷将军对此作过“功劳很大”的高度评价,冯玉祥将军也曾写诗称赞他:“文章惊海内,讨袁树先声。”时值云南护国讨袁八十周年之际,我把我所知道的我父亲在南洋为云南护国军筹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我的祖父郑金声生前同冯玉祥将军相处达20余年之久,是冯将军的老部下,又是盟兄弟,后来他还当过冯玉祥的中将总参谋长,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正因为如此,1937年抗日战争一开始,冯将军就带我父亲郑继栋到了南京,并送他去广西桂林读书。1941  相似文献   

17.
李方仲 《台声》2014,(5):69-71
<正>安徽西部叶集小镇,南临大别山,西濒史河,位于史河湾冲积的肥沃平原上。百余年前的叶集镇南街,有家经营粮食的商铺,名日"台裕大"。1902年11月23日,台静农伯伯就出生于此。从台家往北走,过十字路口,在老街北段也有家经营粮食的商号,名日"李锦源"。1904年4月6日,我的父亲李霁野在此出生。父亲与台伯伯在同一条街巷出生,受同一方水土养育,幼年岁月一起玩耍、读书,成年后又在异地一起求学、工作,彼此真诚相处、互相支持。父亲曾在文  相似文献   

18.
刘建明 《楚天主人》2012,(10):39-39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既不能说死,也不能说亡,得用一个委婉之词,说“驾崩”。既然驾为车辆,崩为倒塌,车毁马翻,人焉能不亡?又如,当年曹操,率军攻吴,下战书时也是委婉得很,不说我将与将军决一死战,而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说“我将与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你想,以魏国之大,不乏游猎处,何必要借吴国疆土?而且打猎只需主公带上少许人马,何须兴师八十万之众?显然易见,把曹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