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氏姐妹於二十年代出生在山西太原市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王憲是清末秀才,後留學英國。在留學期間他和英國姑娘愛倫·派克相愛而結婚。一九三一年學成歸國,曾在陽泉保晋煤礦當工程師,後在山西大學任工學院院長。來自網球運動普及的歐洲的王憲夫婦,常在週末打網球。春菁姐妹倆童年時就常觀看父母打球,有時也上场練打,父母則為她倆送球作輔導。當时,像她們這樣十二三歲的女孩子打網球,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內地城市是很少見的。由於沒有女孩子伴打,她們只能和大人,主要又和男子們對打。這就使這對未來中國網壇明星從小就學到了男運動員的風格,在  相似文献   

2.
讀了蕭乾的《北京城雜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頓時縈繞而充滿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長時間的含淚的微笑! 蕭乾是我小弟弟謝為楫的小學同學。他十幾歲時就常到我家來玩。一九二六年我從美國學習回來,那時他是北新書局的小職員,常來給我送稿費。他一面從拴在手腕上的手絹裹拿出錢來,一面還悄悄地告訴我,這一版實在的印数不止三千册……此後他還在燕京大學上過學,在《大公報》當過記者。這幾十年來,無論我們在國內或海外,都没有停止過通信。他算是和我相識時間最長的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3.
人們常說,相互交往當中“第一印象”格外重要。的確,我與歐陽中石先生結識並且向他學習書法藝術已有多年,過從甚密,但最難忘懷的,还是那幾個“第一次”。我第一次見到歐陽先生是在人民日報社的神州画院。當時他正輔導一位日本女學生寫字。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穿著極為隨便、普通。又加上個子不高,舉止隨和,毫  相似文献   

4.
提起周口店的‘北京人’,人們就會立即想起裴文中教授。這位古人類學家由於發现‘北京人’的頭骨化石而聞名於世界,但是,他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曾寫過小說這一點,現在知道的人却不很多了。十多年前,我一次偶然翻閱《魯迅全集》,看到《〈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提到裴文中的短篇小說《戎馬聲中》,稱它是‘鄉土文學’的一種,又別有信手寫來、不事雕琢的好處。我同裴老已有二十多年的交誼,而從未聽說過他曾寫過小說,說明自己太孤陋寡聞了。早就想向裴老當面問個究竟,可是我們晤面時總無暇提及。去年有一天,我去裴老的新居作客,彼此又都有點閑暇,談話是從他寫小說開始的。一個上午的深谈,使我對於這位老科學家所走過來的崎嶇道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相似文献   

5.
四十五年前,重慶《新華日報》曾刊登過一條轟動的新聞:‘有這樣一個女人’,内容是說,在當時四川省政府供職的唯一女官游永康,突然削發爲尼,遁入空門。如今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隆蓮法师,不僅是中國比丘尼中最具有才華的高僧,而且是四川省佛教學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委員。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五年,當一位中國人要離開美國,返回他的祖國時,世界聞名的工程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權威馮·卡門對比他年輕三十歲的這位中國弟子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了我。”這位中國人就是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衛星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的開拓者,曾被美國海軍次長稱之為“無論在哪裹都抵得上五個師”的錢學森。  相似文献   

7.
《潔白的明星——王瑩》一書的問世是一個好消息,我應邀撰寫序言,感到欣慰與榮幸。我不需要重複叙述傳記中的事迹,它们已在傳記本身和王瑩那兩部栩栩如生的著作《寶姑》和《兩種美國人》裏詳述過了。我願意寫一些我個人對她的回億: 我最初知道王瑩是在四十年代,當時她正在美國以她天才的講話、寫作和戲劇演出,呼籲美國人民支持中國抵抗日軍的侵略。在那個時期,我對她的政治面貌毫無所知。後來,新中國建立,我们常常會面,但她和她忠誠的丈夫謝和赓却從沒有谈到他们過去英勇而又豐富的鬥爭經歷。在我和他们相處中,我把王瑩看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在匈牙利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科學計量學》第一期刊出了一篇題為《科學智力常數》的論文,世界科學界為之轟動,立時引起了包括蘇聯、匈牙利、美國、英國等二十八個國家、五十多個大學和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的關注。索取該文抽印本的信卡從世界各地飛來。这篇論文的作者便是中國科學學研究所所長趙紅州教授。年僅四十三歲的趙紅州,在中國交叉科學界,尤其在科學學界,已經是一位聲譽卓著的學者了。迄今為止,他發表的論文達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9.
週末的喜訊     
一個週末的傍晚,我到歸僑作家黄浪花家串門。一进門,主人连聲對我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這幾天可把我們全家樂壞啦,我在海外失散了二十四年的老母親找到啦!’黄浪華祖籍廣東省梅縣市,出生在馬來西亞。一九四九年父親把他送回國內上學。第二年,父親因爲參加馬來西亞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的鬥爭活動,被殖民當局追捕,不得不拋下母親,一人逃回祖國痪帕?黃浪華與母親失去了聯系。他告訴我:‘從那以後,我不得不在各種登記表上寫上“母親生死不  相似文献   

10.
“以前關於‘鐘錶装置……完全是歐洲的發明’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用軸葉擒縱器的重力傳動機械時鐘是十四世紀在歐洲發明的。可是,在中國許多世紀之前,就已有了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利傳動機械時鐘。”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作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察用渾儀結合起來”,“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了七個半世紀。” 蘇頌(一○二○——一○一年),北宋進士,從出任地方官到宰相,連任五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五朝元老”;在半個冬世紀的仕途生涯中,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他博學多才,精通天文、醫藥、機械、繪圖、教育、法律,諳於詩文,發明、著述眾多,傳世之作有《蘇瑰公文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等六部,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珍貴而豐富的科學文化遺產。近年來,海峽兩岸學術界和海內外蘇氏後裔中研究蘇頌的學術活動日趨活躍。據統  相似文献   

11.
《張學良傳》作者張魁堂從事西安事變史和張學良生平的研究多年。他在這部傳記中以信實可靠、生動具體的史實,記述了傳主張學良將軍這位偉大愛國者從軍閥貴公子到民族英雄的一生事迹。書中徵引了不少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披露過的文獻檔案,以及有張學良“政治靈魂”之稱的黎天才自傳和中共駐東北軍  相似文献   

12.
話得從一段注事說起。在中國同外部世界隔絕的六十年代初,上海同濟大學一名中國女學生要嫁給在該校留學的一個非洲人。這件事轟動了校園內外,人們議論紛紛。許多人認爲她“大逆不道”,“有辱國格”妒?她受到了各種壓力;同學的冷眼,師長的規勸,親友的阻攔,但她沒有退縮。勇敢的抗爭給她帶來了如願以償的喜悅和始料未及的悲哀。當筆者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遇見她時,這個倔犟的安徽姑娘對二十多年前的事仍然有着清晰的記  相似文献   

13.
大約在一九三八年底,或一九三九年初,我到一位小學時的老同學处商談如何開展「抗聯」(即暹逻各界「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的工作時,這位老同學給我介紹讀斯諾寫的《西行漫記》。我拿到它,如获至寶,頓時心花怒放,像個「贪食鬼」那樣,日夜不分  相似文献   

14.
華北地區擧辦的第一屆華僑、華裔青年夏令營早已結束了,但豐富的活動給營員們留下的印象是難忘的。參加這次活動的共有五十七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幾個在北京借讀的華僑、華裔青年學生代表也參加了活動。營員年齡大多在十七至三十歲之間,最小的僅八歲。營員中有教授、博士、僑團領袖、內科醫生,也有小學生、萬人、普通職員、家庭主婦,但大多數是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祖籍分別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他們的父輩大多都曾在大陸各地學習、生活、工作過,如今在國外也都事業有成,不少人成爲居住國的華僑社團領袖。近幾年來,他們都來過大陸,耳聞目睹了大陸經濟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變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回來看看。這次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僑務部門聯合舉辦的夏令營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九日共二十天,活動內容很豐富。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六年,中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及其他有影響的人士,曾經編辑出版過《中國的一日》徵文集,生動地映現了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斷面。半個世紀過去了,以中國新聞活動家劉尊棋先生為主編的《新中國的一日》編委會,又一次在全國範围内開展了徵文活動,征集人們在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這一天的生活記述。 這次征文活動共征集到稿件一萬三千件。來稿者遍布全國各地、各行業、各年龄層,内容豐富多彩,可以說它們是今天中國人民生活的缩影,是瞭解新中國的一個“窗口”。該書預定在一九八八年初由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本刊征得該書編委會的同意,以“我的一日”為欄目,从本期起陸續選登收入該書的一部分征文,以饗廣大讀者。  相似文献   

16.
由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簡稱三S)研究會和全國八家報刊聯合擧辦的「《西行漫記》與我」征文活動結果,四月二十五日在北京揭曉。征文評選委員會經過細致討論,從國內各地中國作者來稿中評選出十篇為最佳文章,另有外國作者寫的五篇也被評為最佳文章。這次征文從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開始,是為了配合世界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中文版發表五十週年紀念活動而舉辦的。發起這次活動的八家報刊是中國建設雜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約有三千多萬,其中在美洲的約有一百八十多萬,在世界五大洲中,僅次於亞洲,居第二位。早年,成千上萬的華工離鄕背井,歷盡艱辛,飄洋過海來到美洲大陸及其海島,簞路藍縷,披荊斬棘,同美洲各國人民一起共同開發美洲,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動人篇章欢?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竟沒有一部記述美洲華僑華人的通史,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8.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利用有限的耕地,基本上解决了十一億多人口的吃飽、穿暖問題。現在中國的人口仍在增加,土地還能產出更多的粮食嗎?為此,中國的農業正在作出什麼新的努力?最近,記者到河北省的石家莊地區進行採訪,看到那裹的農村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尋找糧食增產的新途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中國農業的總動向。位於華北平原的石家莊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轄十三個縣市,人口五百一十六萬,  相似文献   

19.
‘國飲’者,茶也。有朋自倫敦來,舉杯告我:如今英國人仍嗜茶,平均每人每天要喝四大杯,人均茶耗量居世界前列。在英國全部飲料消耗量中,茶佔近半。英國並非產茶國,至今還有如此衆多的嗜茶者。回看我們这個茶葉發源地——中國,現况如何? 從飲者的数量來說,我國絕對超過英國绽碚f,十億五千萬之衆,擁有一個很大的茶葉市場?v然採名山的極品,倾百泉之水,也未必能滿足我中華飲客的需求。著名的產茶國自然應當把茶作爲‘國飲’。  相似文献   

20.
自從十年開放改革以來,在各個門類的文化、科學、學術範圍內,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辯論。唯独關於漢字現代化,即究竟是實行拼音文字(即所謂「拉丁化運動」的延伸與發展)或是保留固有的方塊字的形體與特點而又進行某些必要的改進的爭議,一直顯得沉寂。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大陸逐步實行漢語拼音方案,要以二十六個拉丁字母為拼音字母最終取代歷史悠久、據說又是「難認難識」的漢字(方塊字),早已法定在案,似乎已無探討商榷的餘地。另一方面,大家應當記得,在一九八○年,以當時的美籍華人、原國民黨「國大代表」、語言文字學家袁曉園為代表的一個漢字現代化學派,在北京自費成立了民間學術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