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2.
程秀龙 《党史文汇》2013,(12):16-25
20世纪50年代,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提出、60年代由毛泽东肯定并完善的"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那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应对外敌侵袭而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霞飞 《党史纵横》2008,(1):42-45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4.
陈立旭 《探索》2003,5(6):9-13
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他关于三线建设的思路是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毛泽东为三线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物质、精神、经验三方面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夏飞 《党的建设》2009,(11):59-60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  相似文献   

6.
周敏之 《湘潮》2011,(7):31-34
高层决策:把湖南建设成坚不可摧的战略基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个中国上空战云密布。东方和南方,面临着美国军事势力的重重包围,美国在越南南方疯狂地发动战争,战火直逼我国的南大门。北方,苏联在边界线上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争端事件不断发生。西方,印度在美国和苏联的唆使下,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相似文献   

7.
郑婕 《世纪桥》2010,(14):17-20
<正>李富春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迅速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迅速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及时落实毛泽东的批示三线建设牵动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从科学规律角度而言,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和筹措资金都需要一个必要的过程。三线建设进程缓慢。毛泽东对三线建设的进度不尽满意,他要求立即把三线建设好,把大工厂和科研机关搬进去。  相似文献   

8.
郑婕 《世纪桥》2010,(12):4-9
<正>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制定实施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三线建设的决策者之一,对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所谓"三线",是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一种人让人永远不能忘怀,这就是"赤脚医生"。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下,赤脚医生就像一朵朵红花,开遍我国大江南北。为广大农民看病治病。农民真心热爱这些"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者。这朵红花消失后,它仍然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11.
韩洪洪 《党的文献》2005,2(4):97-101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三线建设实施过程中,他多次到西南、西北三线工程较多的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与他有关,许多困难是在他直接过问下解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使三线军工企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田姝 《红岩春秋》2010,(1):22-31
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中西部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次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丑年计划,其决策之快,投入之多,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时间之长。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少有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调整,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的一项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决策到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酝酿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堪称西部大开发的先行 ,同时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西部大开发 ,不是三线建设简单的重复和延伸 ,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至60年代,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荣幸地走进了令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地——中南海。于是,一张张人民领袖的珍贵照片,一个个红墙内外的凝固瞬间,不断传向民间,传向世界。于是,世人对一代伟人的伟大与平凡,有了更深刻、更生动、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个为历史做出了特殊贡献的人物,就是曾为毛泽东做了12年随身摄影记者的著名摄影家吕厚民。翻开那一张张业已成为历史记录的照片,听着摄影家讲述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穿越时空,历史又重新展现在了眼前……一吕厚民1928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读中学时,他看见学校里一位中国教…  相似文献   

16.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成为党中央考虑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强调了第一代领导人决策三线既有备战的因素,也有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文章阐述了以三线建设为契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及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三线企业的挑战和给三线企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1964年至1980年,在我国西部11个省区实施的三线建设,共投资2052.68亿元,建成星罗棋布的大中型项目1100多个。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40多年前,笔者曾参加国家"大三线"建设,那时,彭德怀元帅在"大三线"任第三副主任,他深入群众,亲临攀枝花,与三线建设职工亲切交谈,为攀枝花三线建设指明方向。时至今日,在攀枝花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9.
核武器的威力,世人皆知。一颗原子弹,曾经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当是时,日本以一蕞尔岛国,不仅想称霸亚洲大陆,而且企图称霸世界。它四处燃战火,侵略我国达8年之久,又在珍珠港实施突袭,将战火烧到大洋彼岸。大战后期,尽管它国力不敷,却一直顽抗到底,美国在广岛的一颗原子弹,才使行将落败的日本最后屈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的一些强国先后都拥有了核武器。这些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尤其是两个超级大国,他们极度幻想垄断核武器,以便称霸世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历来不信邪,他在国际形势的重压之下,下定决心要打破核垄断,他领导中国人民,在我国的大西北开始了核试验……打破了核垄断,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腰杆。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的三线建设中,中央在绵阳地区布局了重点项目共计108项,涉及19个功能行业领域,29个直属部门,分布于其下辖的13个县域。为配合国家战略,绵阳地区不遗余力地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土地、建筑材料、建筑用具、建筑五金、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劳动力等资源,推动了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反哺了绵阳地区,不仅其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科教文卫、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普遍提升,奠定了中国(绵阳)科技城腾飞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