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我国,企业之间的同业拆借是被当然禁止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完备的背景下,拓宽融资途径就成为了企业融资的不二法门。委托贷款就是企业这种新的融资途径之一,也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的新兴中间业务。但在办理委托贷款合同公证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委托贷款中银行的地位。基于委托贷款三方特殊法律关系和责任承担的描述,银行是民法上的一般委托代理人,还是商法中的行纪商,抑或是信托法项下的受托人?二是在委托贷款中,债权人和担保权人是委托贷款人还是银行?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委托贷款的定性以及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月20日,山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我处申请办理有关贷款合同的公证事项。该公司拟向建银国际(深圳)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借款,而建银国际(深圳)投资有限公司没有发放贷款的权利,故委托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太原分行忻州支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人民币1.4亿元,为此,三方签订了《委托贷款合同》,同时签订了12份《担保合同》、《资金监管协议》和《补充协议》。由于委托贷款与银行贷款的审批不同,从贷款的投向到审批没有一套科学、系统、严谨的程序,也相对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丁青松 《中国公证》2008,(11):44-45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处值班公证员接待了一位前来申请办理委托书公证的当事人.这位当事人申请办理公证的委托书内容比较特殊,与日常受理的房产买卖委托、赎楼委托或者一般事务性委托等委托书内容大不相同,其所委托的事项是当事人将自己合法拥有的一笔高达人民币1000万元的应收款项委托给某担保公司收取,且不用自己名下的银行帐号收取,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委托事项.  相似文献   

4.
委托公证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京杰 《中国公证》2007,(11):33-35
委托公证是公证机构的常态业务之一,包括单方法律行为的委托公证即委托书公证和双方法律行为的委托公证即委托合同公证,其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本文所探讨的委托公证也仅限于委托书公证。委托书公证是指公证处根据当事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证明其单方授权行为真实、合法的证明活动。委托书公证的单方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涉及房产买卖、房产抵押贷款的房产委托公证与日俱增,此类公证虽然收费不高,但一旦涉及错证和赔偿,其标的往往是整个房产的金额.笔者在办理房产委托公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容易引起纠纷和错证的陷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房产委托公证风险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与房产有关的委托公证数量大幅攀升.成为公证业务的重要证源和稳定证源。该公证在节省委托当事人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由于房产这类标的物涉及的财产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具有较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当事人为了获取其中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一是提供假产权证、假身份证明、假婚姻证明.安排他人冒名顶替产权所有人等方式骗取公证书;二是受托人与第三人恶意勾结,在委托人不明晰法律权利义务的情况下诱骗委托人授权后.低价、贱价销售房屋,或者私自出售、抵押房屋,一房二卖或者多卖,携款潜逃。这些给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带来巨大经济赔偿风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公证机构的形象和信誉。结合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房产委托公证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春竹 《中国司法》2003,(10):45-46
委托公证一般被描述为是对当事人的委托行为依法予以真实性、合法性确认的证明行为。这类公证看似简单,但实践中对这类公证的办理,公证员之间存有很多争议,比如委托公证的证明对象是委托行为还是委托文书?如果是法律行为,证明的是其生效还是成立?等等。  相似文献   

8.
朱炜 《法制与社会》2011,(30):297-298
委托公证是公证机构的常态业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被我国企业及公民应用于房地产等各个领域。本文旨在对有关委托公证实践中所经常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扬 《法制与社会》2015,(7):188-189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金融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化的发展重中之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浪潮里,金融行业这一领域的兴起和发展,给国民经济有效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营销与作用.金融领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发展得如火如茶,在金融市场里,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出现比例较大,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也全面爆发,这样一来,金融行业也随着经历着无尽的风险,这种风险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短时期内爆发.由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金融危机让金融行业的人员情不自禁的加重金融监管的力度.因此,如何研究金融公证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的金融发展规律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我国的金融公证业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交易的快速增长,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委托公证数量也呈急剧上升趋势,在公证实务中,出现了许多当事人为炒房产而要求申办委托书公证,有的还设定有受托人代为出售房屋,收取房屋转让款的特殊条款,为规范房地产委托公证的办理,防止出现负面影响,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李静 《中国公证》2013,(10):35-36
公证业务的创新.我觉得有以下具体三个点可以考虑:第一是提存业务。目前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提存部门仅有公证机构。但公证机构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提存难办.业务不断减少。并有被其他部门类似业务代替的现象.完善提存公证事务.发挥公证在提存中的作用.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提存公证业务分为清偿类提存和保证类提存两种.保证类提存公证的业务发展十分迅猛.相比之下.清偿类提存公证的业务量则非常的少。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公证赔偿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中国司法》2003,(1):48-50
公证赔偿责任在公证理论界鲜有论述,且在公证实务中亦几乎无适用之案例,主要是因为于法无据。我国现行公证法规对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及责任形式缺乏规定。由此造成实际工作中公证赔偿责任无法操作,而理论上也由于无实际运用而丧失研究之意义。然而,公证赔偿责任是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业务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旦有因错误公证而遭受损害的当事人向公证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赔偿损失的请求,则法律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并给出答案。笔者之所以选择此题目亦是基于现实之需要,以期对公证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李昌利 《中国公证》2004,(12):16-16
公证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办理公证,这是公证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并作为一项社会常识广为人知.可是近年来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规范性文件开始出现"委托"公证的提法,其涵义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5.
委托贷款 ,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 ,由贷款人 (即受托人 )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金额、用途、期限、利率等而代理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委托贷款不构成行纪或信托关系 ,也不能一概视为委托代理关系 ,定性为委托合同关系最符合其特征并且有利于加强银行职责。  相似文献   

16.
17.
傅强 《中国公证》2004,(3):47-48
公证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证据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连性,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可分为两大,一类是诉讼证据规则,另一类是非诉讼证据规则,所谓非诉讼证据规则也就是公证及其他司法活动中运用的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8.
李锦明 《中国公证》2005,(11):20-23
不动产登记应该适用统一的登记法律,在一个行政区域或司法区域内,应统一登记机构,这已为法学界所共识,而登记机构应设在何处,则有多种设想:  相似文献   

19.
就公证制度的本意,似乎并不存在拓展业务的说法.首先,公证是一种公权作用于私权的行为,公权必须为法定之权或法律授权,如果公权可随意拓展,就意味着可利用公权随意寻租,行政腐败的情形就难免在公证行业滋生.其次,公证机构虽说是法律服务组织之一,但它与其他法律服务组织,如律师事务所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贾鹏 《中国公证》2011,(12):41-42
在办理涉及房地产的继承、赠与、买卖等公证业务的过程中.常常听到当事人抱怨办理房地产事务太麻烦了.材料多、手续多、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多.往往要在公证、房产、国土部门来回跑很多次才能办好.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鉴于此.笔者所在公证处有了延伸公证服务的设想.即代理当事人收集材料、办完公证后,代理当事人办理房地产登记等事务.实现当事人来一次公证处就可以办理完所有涉房事务的希望。为此公证处专门成立了公证代办业务研究小组进行调研。调研小组成员进行了反复研究,开展了市场调查、走访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中介机构及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证处等单位.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