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际商事纠纷日益增多,国际商事仲裁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正义离不开法院的监督和支持。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是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监督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关于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纽约公约》和《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但是国际公约关于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规定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对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制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完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制度,促进国际仲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完善了中国刑事法律体系,顺应国际司法协助规范化要求,为打击跨国犯罪、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提供了立法支持。解读《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主要特征,明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范围及拒绝提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情形,有助于全面把握立法背景、重大意义及法律架构。  相似文献   

3.
当前 ,国际恐怖活动遍及全球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急剧增加 ,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它是指故意对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实施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 ,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人身安全或人身自由。公约确立了对本罪的普遍管辖权并强调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1 987年6月 2 3日 ,我国加入了《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 986年 9月5日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对外交人员和使馆馆舍作了保护性规定。 1 990年1 0月 30日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对外国驻中国的领馆和领馆官员作了保护性规定。 1 997年 ,我国修订的刑法虽然没有直接规定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 ,但是 ,增设了关于恐怖活动的犯罪 ,其规定的客观要件概括了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现行国际民用航空刑事法公约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并在1970年《海牙公约》和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框架基础上,制定了2010年《北京公约》和2010年《北京议定书》.这两个新的法律文件增加了国际民用航空犯罪类型,对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共同犯罪人及法人犯罪问题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将国际民用航空犯罪排除出政治犯罪的范畴,明确了国际民用航空刑事法公约与人道主义公约的关系.这些新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国际法的最新发展成果,是维护国际民用航空安全乃至国际社会安全的新的现代化的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5.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10》是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应然产物,其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的司法功能愈加凸显。《通则》于司法实践中不仅可以经当事人的选择成为国际商事合同的准据法,而且可以经由法庭的裁量充当国际商事合同的准据法。中国也已有一些与此相关的司法案例,学界以往一直对《通则》能否作为合同准据法适用存有质疑。2013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解释(一)》加剧了这种质疑。  相似文献   

6.
作为印度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考底利耶在其《政事论》中从世俗政治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现象做出了分析和判断.文章通过对《政事论》文本的解读及其理论的剖析,对考底利耶的国际政治思想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以揭示其国际政治思想特征,并进而分析和解释今日印度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行为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国际刑事法院顺利成立并进入全面运作,《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继缔结,各国越来越重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在打击国际犯罪中的作用。前段时间,索马里海盗事件引入注目,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纳入国家立法规划令人兴奋.国际刑事法院向苏丹总统巴希尔签发逮捕令也让人心头一震,  相似文献   

8.
《国际安全研究》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其前身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是一份以研究国际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安全研究》以"加强战略思维、审视国际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反映国际关系研究成果,重点刊载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安全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和平时期和武装冲突期间都可能发生对平民的驱逐和强迫迁移,保护平民是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日内瓦第四公约》《日内瓦公约第一附件议定书》和《目内瓦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均禁止对平民进行驱逐或移送,除非出于迫切的军事必要或安全理由,国际刑法也规定驱逐或迁移平民构成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灭绝种族罪,而且相关国际司法机构也对此类犯罪进行了审判,但是其惩处还远远不够。冷战后国内武装冲突大量爆发,造成大量的国内流离失所者,使国际社会面临严重的人道挑战。为解决此问题,《联合国国内流离失所者指导原则》及《坎帕拉公约》对禁止驱逐和强迫迁移平民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国际社会应敦促武装冲突各方遵守禁止驱逐和迁移平民的有关国际人道法规范,并加强对此类犯罪的惩处。  相似文献   

10.
李鸿 《工会论坛》2009,15(4):145-14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作用下.世界各国法律在调整市场法律关系的过程中也正经历着趋同化的历史走向,《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将我国《合同法》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作以比较和分析.找出彼此之间的趋同与差异,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4,(5):F0002-F0002
正2014年8月1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展望》编辑部和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转型时期的安全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中国前驻卢旺达大使舒展及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并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3.
受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暗兴的影响,《世界人权宣言》被广泛视为只是一套西方古典政治和公民自由的汇总,忽略文化多样性的原旨。在国际人权观念形成之初,拉美由于其自身人权实践和理论的经验积累及文化多样性的传统,以及在联合国大会中的多数派位置,对《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成国际人权观念的文化多样性旨意。当前,这种历史传统应当得到继承。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国际、国内法庭的司法实践中作为案件准据法日益得到广泛的适用,但是无论《通则》凭借何种法理机制得以适用,它都必须遵循《通则》第1.4条之强制性规则的合理限制。唯有这样,《通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作为案件准据法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适用于网络战争的国际法塔林手册》(以下简称“《塔林手册》”)分别讨论了一般国际法和国际人道法如何适用于网络空间和网络战争中的重要问题。《塔林手册》对适用于网络战争的国际法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将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网络战争的认识。但是《塔林手册》在编纂方式和国际专家组的人员构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且其中的若干具体规则也与现今国际法有些许出入。《塔林手册》究竟能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国家实践和国际法的发展,还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刑事管辖权发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刑事管辖权产生于《凡尔赛和约》 ,在欧洲国际军事法庭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得到第一次实践 ,前南国际法庭与卢旺达国际法庭的设立使其得到了发展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出现标志着其相对完善。本文对国际刑事管辖权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评价 ,进而探求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没收国际合作是继引渡、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诉讼移转管辖、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等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形式之后拓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独立形式。其最初的法律框架是联合国由1988年的《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所创建,其后在国际合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没收的对象和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没收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围绕没收展开的调查措施也在不断扩展,法律机制日趋成熟、完备。不仅如此,没收国际合作的发展对国际和国内法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GDP相关指标(传统GDP、绿色GDP和人文GDP)的排名、综合国力排名、国际竞争力排名、经济强国指数排名、《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数量排名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国际地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其中,经济强国指数研究是我们在国际比较领域的新尝试,该研究借鉴了综合国力评估、国际竞争力评价和人类发展指数等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国际权威数据库,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济强国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出各级各层经济强国指数。  相似文献   

20.
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机制经历了从早期创建到21世纪合理化与进一步完善的重大转变。二战后,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核心在联合国的协调下,形成了《世界卫生组织法》和《国际卫生条例1969》国际卫生法律规制体系。经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确立了成员国和WHO对国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通报、磋商及核实的义务,以及WHO采取临时建议和长期建议措施的权力,并引入了及时预警体系和传染病防控成员国纠纷解决程序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治理理念指导下,加强国际卫生法制建设,发展成员国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WHO为主导的多维治理结构和传染病防控全球框架公约将是未来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