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言"直接成"文"--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言"与"文"的实质是为确立国民身份认同,从而推动近代国民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制度"所"制定"的"国语"和"国语文学"(胡适语),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基于中国"文言一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进程,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在全球化、一体化语境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日本与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交流是通过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途径进行的,而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战国海商"和"引込町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中的相关记述都较为粗略,反而是一些日本文学家在相关史料基础上,以日本战国时代与南洋地区经贸关系为题材、以"战国海商"或"引込町人"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对相关的历史场景予以了重现和回忆.作为活跃于东海、南海商道上特殊的商人群体,"战国海商"与"引込町人"在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特殊的.这些小说对"海贼商人""引込町人"的掠夺贸易及对因之而盛的南洋"日本人町"的描写,是对战国时代日本与南洋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呈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历史上东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值得我们从东方学及东亚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后美国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世达 《美国研究》2004,18(2):40-57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在"9·11"之后作为"新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其帝国地位与其基本的民主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美国重新审视其社会的开放性,而实行一个较为强硬的移民政策,这对美国社会的根本特点--移民性--构成威胁;总统权力扩大,行政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受到了挑战;在理念上,美国政府可以反恐的名义而限制公民自由,可以说限制了美国价值中的核心部分;国际恐怖主义所宣称的宗教性,以及美国文化内部的宗教冲动,使美国处于十分尴尬的文化困境.本文指出,美国所面临的种种文化悖论从表面上看源于其反恐所采取的战略,即美国不是依靠现行的国际机制采取政治的手段,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的军事手段来对付国际恐怖主义,但其深层原因则是韦伯所谓的"攫取型道德"、天赋使命感,以及普世主义的美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河北省平乡县滏河贡蔬菜种植协会等单位申请对"滏河贡白菜"等32个农产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准予登记,特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特此公告。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奥巴马百日新政"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国防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亚太所等国家单位的近40位专家与会.会议围绕奥巴马执政百日以来美同国内政治、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6.
"民主扩展论"是当前美国和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理论之一.它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出现,但受到众多理论家的推崇和追随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近年来,伴随美国对其超级独霸地位的追逐,独家垄断对国际事务主宰权和以武力干涉别国国内事务的欲求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了它迫切而现实的需要.这种现实的需要促使美国国内的某些理论家去为这种欲求寻求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民主扩展论"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它所宣扬的核心论点是:"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靠美国等少数掌握了民主"真理"的国家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国内事务的方式才能实现.本文通过对民主和自由最本质的价值内涵和当今世界最根本的国际政治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和对比,揭示了这种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价值的二律背反:它虽然在理论上以扩展"民主"和"自由"价值观的必要性为"依据",但它在本质意义上却走到了与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相悖的价值立场上--即以民主和自由的理性价值来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非理性诉求辩护.  相似文献   

7.
"九一一事件"对马来西亚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九一一事件"对马来西亚政局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本文认为,由于"九一一事件"的影响所导致的行动党退出替阵,马经济重陷困境,以及马美关系的改善,国阵政府日前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已大大地缓解了,国阵的统治明显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美国"防扩散安全倡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4,18(3):30-44
"防扩散安全倡议"是布什政府推行反扩散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它的由来及其宗旨与原则,并对它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了评估.作者认为,"防扩散安全倡议"的进攻性、强制性及其与国际法的抵触性使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不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外交总方针与原则,也符合我国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属性认知与学术定位比较分散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视角考察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历史变迁.作为物质形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西方商贸流通、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制度,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而"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其多元性、复合性、开放性、关系性及互补性表现出对现有国际制度创新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能兼容贸易、金融、货币、发展等治理领域的多边制度.这一创新性设计,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合作绩效的制度功能.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客观上需要"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制度化,形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机制.制度分析有助于对"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加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备受世界关注.近年来,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频频产生摩擦,双方对区域合作机制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外学者借机鼓吹"中国分裂东盟"论,把当前东盟内部的不和谐全部归咎于中国,认为中国有意分裂和边缘化东盟.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分析和解构,可知"中国分裂东盟"这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方面,东盟正在发展为一个更加团结的共同体,东盟的"中心地位"通过坚持内部合作和发展对外关系得到了双重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依然需要一个团结和有作为的东盟为其发展提供经济、安全、战略等方面的支持,因此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分裂东盟."中国分裂东盟"的论调之所以会有一定的市场,实际上反映了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正在加剧,中国—东盟关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并进入"瓶颈期"的现实.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动力不足,有关南海问题的纠纷常态化,东盟未能及时适应中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中国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深了东盟的恐惧与不安,中美关系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东盟各国国内政治进入复杂多变的状态等.为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健康发展,疏导和化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既要提升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水平,也要管控分歧以稳定南海局势,还应重新调整与变化中的东盟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较丰富的史料 ,论述了明政府在允准葡人定居澳门后 ,逐渐形成的一套对澳门的管理制度 ,从各个方面有效地行驶了中国在澳门的主权 ;同时又允准葡人在澳门设置官员 ,建立自治机构 ,实行全面自治。从中可以看出 ,明代澳门的兴起与繁荣 ,与葡人在澳门的自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后苏联事务》2013,29(3):213-249
Ukraine conducted its first post-Soviet census in December 2001.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ategories "nationality" and "native language" in the census and relates them to fundamental precepts of Soviet nationality and census policies. The enumeration of nation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ies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Orientations toward language policies (particularly in Galicia and Crimea), regional autonomy (in Transcarpathia), and territorial belonging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of the 2001 Ukrainian census.  相似文献   

13.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西安及其周边地区乃汉唐都城长安辖区所在,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由于唐朝与朝鲜半岛国家保持有十分紧密的来往关系,入唐新罗使者、僧人、商人、留学生等纷纷来到这里,成为唐朝与周边民族国家友好交往的典范。本稿对“万年宫碑阴题名”、“乾陵六十一蕃臣像”涉及的唐朝与新罗关系问题试作论述,认为万年宫碑阴题名中应该是“左领军将军臣金仁问”,而非此前一些论著所误释的薛仁贵或刘仁轨;乾陵六十一番臣像东南角的石像应为新罗人没错,但将其确定为具体的某人就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叶江 《美国研究》2003,17(4):7-21
"安全困境"概念源自于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理念,自其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以来,不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还是新制度自由主义,乃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承认它的真实性.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能部分地运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不能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在安全困境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制度和合作,而只能通过主动进攻和扩张权力,乃至通过建立区域霸权来争取本国的安全.但进攻性现实主义却反对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因为该战略以建立世界帝国为目的,从而模糊了国家的安全目标,以致不利于美国在安全困境中谋求真正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何新华 《东南亚研究》2011,(1):79-83,94
清代东南亚国家有向中国进贡驯象的惯例。这些驯象进入中国境内后按照固定的线路行走,到达北京后,由清廷专设的驯象所进行管理。居住在宣武门内的象房里的大象,得到管理人员的精细照顾,主要被清廷当做礼仪大象使用。19世纪中后期,随着越南、缅甸被西方国家占领,东南亚国家停止了向中国进贡驯象。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包括移民限制、物品出口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规定以及民船建造规格等多项内容。这种海禁政策的性质并非惯常认定的"闭关锁国",而是中国传统陆权战略的一部分,其制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清代海禁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剧变,这种战略尽显弊端。  相似文献   

20.
李秉忠 《欧洲研究》2012,(5):136-151,4
土耳其模式是长期历史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包含政治上民主制度与伊斯兰教成功的嫁接,经济多元化和积极融入区域及世界经济,同时致力于平衡外交,适时追求具有全球抱负的区域领袖政治理想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传统,与西方长期的制度性联系,以及坚持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是土耳其模式的三根支柱。土耳其模式尚未完善,机遇和风险同在。土耳其模式的走向不但对土耳其、中东北非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