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猪水泡病病猪的散毒途径,遵照毛主席“认识从实践始”的教导,我们进行了水泡病猪大小便和血液带毒情况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归纳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大便——从人工接种猪水泡病强毒而感染发病的猪群中挑选6只。分别于接种之后5日、11日和18日各宰杀2只。宰杀后剖腹取出内脏。随即从直肠内先挤出一部分大便弃去,然后才挤出一部分大便盛于洁净的塑料袋内。将两只猪的大便并在一起,并且冷冻贮藏。作为检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一、猪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 蹄部外伤是猪水泡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但是,我们在调查猪水泡病流行病学时,发现流行本病的猪场和农场,发病率并不低,而这些猪只并不象商品猪那样外伤多。但有关其他感染途径试验的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感染途径,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扑灭此病,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一)种毒:南京肉联厂提供的南京系水泡皮和水泡液。水泡皮磨细后加入等量水泡液  相似文献   

3.
一、猪水泡病乳鼠保护诊断试验 乳鼠保护试验是当前我国诊断本病较准确简便的方法。利用已知水泡病标准乳鼠毒或水泡病标准血清,与自然流行水泡病病猪恢复血清或水泡皮病毒做乳鼠保护诊断试验,方法是选择1~2日龄乳鼠,注射原血清或稀释10倍的血清,每只背部皮下注射0.1毫升,经24小时后连同对照乳鼠每只背部皮下攻击10倍稀释的乳鼠毒0.1毫升,凡注射原血清的乳鼠全保护,对照全死,初步诊断为猪水泡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弄清猪传染性水泡病的同群猪和发病后不同时期的病猪肉尸的带毒情况,以便为预防和扑灭本病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步骤与方法 (一)材料来源:1972年10月6~8日在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生猪仓库的发病猪群中分别采取下列各组材料。 (二)分组和取样:根据猪水泡病发病的病程,采取五个不同时间的病料,共分五个组:即(1)水泡期组(进库5天的发病猪);(2)水泡破裂期组(进库10天的发病猪);(3)  相似文献   

5.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弄清猪传染性水泡病同群猪和潜伏期猪肌肉、内脏带毒的情况,为生猪饲养、收购、运输、屠宰、加工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措施制止蔓延,特进行如下试验。 一、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证感染材料的致病性:以1972年6月21日由青岛肉联厂采集的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水泡皮,研磨成1:5生理盐水混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接种乳鼠,剂量0.1毫升;待乳鼠发病死亡后,将此鼠体研磨成1:5生理盐水混悬液,每毫升加  相似文献   

7.
1966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生了猪的水泡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蹄疫诊断以及在实验室的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结果,认为是由猪的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确定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这是猪水泡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在世界上最早的报告。1970年以后,本病在香港及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有流行可能的地区逐渐扩大。 1973年11月,在茨城、神奈川两县的两个养猪场的猪群中发生了疑似口蹄疫的水泡性疾病。病猪呈现显著的跛行,在蹄部观察到水泡和烂斑。把从病猪采取的水泡液和水泡上皮进  相似文献   

8.
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1976年初,我省部分肉联厂和少数农村发生一种临床症状和猪水泡病十分相似的猪水泡性疾病,但病情比猪水泡病严重,尤其是鼻端较多出现水泡,约占30%左右。发病率一般在2~3天内可达90~100%。流行疫区、疫点有部分水牛发病,但同舍黄牛未见有发病。猪水泡病康复猪和注射猪水泡病免疫血清猪仍对本病有易感性。为了鉴定疾病的性质,谋图迅速控制和扑灭此病,现将我们配合省食品公司,省商品检验局以及部分肉联厂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猪传染性水泡病自1971年8月首次在贵阳发现后,相继在我省六个专、州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这对发展生猪和出口援外影响极大。为尽快地控制和扑灭本病,疫苗的研制乃是当前发展养猪业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开展了猪水泡病本地毒株鼠化弱毒疫苗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期带毒试验 (一)目的: 1.弄清本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病体各部(内脏及肉尸)的病毒分布情况。探索病猪的带毒及失毒规律,为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为本病的流行病学探索病的传播、发病经过、病的转归等客观规律;为本病的防疫、消毒、血清和疫苗的生产及应用等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猪水泡病病毒与科赛奇B_5病毒在血清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依据中和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能将这两种病毒区分开来。应用上述试验,证明了帕布莱依特动物病毒研究所从事猪水泡病试验的四个人员所患的科赛奇样疾病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下同)在我国起于何时,尚无完整而确切地记载。现初步整理一些零星资料供参考。 一、流行简况 本病1965年开始发生于我国个别地区,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经血清学及生物学试验认为是猪口蹄疫,以后曾一度称之谓猪疑似口蹄疫。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研究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水泡病)病毒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用P~(32)标记的病毒诊断本病的方法过程中,曾采用几种途径对水泡病病毒进行浓缩和提纯,也对该病毒用P~(32)进行了标记试验。现将这些基本方法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5.
猪水泡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虽不直接造成死亡,但病猪卧地不起,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掉膘明显,尤其是商品猪,在出口中造成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损失。为防止蔓延和迅速控制、扑灭本病,遵照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了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现介绍北海系乳鼠化弱毒疫苗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1972年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一种新的急性接触性猪病流行的报道,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水泡性综合症,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泡疹和水泡性口炎类似。本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1973年1月和4月欧洲口蹄疫防治委员会在罗马召开的及以后的各次会议上和1973年5月在国际兽疫局第41次大会上,对此病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对这种新的猪病,已建议列为单独的一种病,定名为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BBC)。  相似文献   

17.
1965年在我国某些地区,发现一种以蹄部水泡症状为特征的类似口蹄疫的猪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在对动物的致病力以及血清学反应方面与口蹄疫有所不同。为了查明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与口蹄疫在免疫性上是否一致,1968~1970年我们选择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水泡病几株流行毒株,进行了乳鼠交互中和反应和猪体交互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73年12月在日本的三个县十五个猪场第一次确定了猪水泡病。 感染范围 1973年11月23日在日本中部的茨城县首次报告了猪群中一种似猪水泡病症候群的意外的影响,猪群是由邻接东京的神奈川县的一个猪场引进的。 当天傍晚,一个私人开业的兽医被叫到该场治疗病猪,病猪表现出跛行和高热并伴有蹄冠的水泡性病损及腐烂,同样的病损也见于鼻尖。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快消灭猪传染性水泡病,近年来在研制疫苗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鉴于猪水泡病水泡皮灭活苗的试制成功,我们于1974年开展了幼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苗的研究。经试验测定,较大的免疫剂量有较好的保护力。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疫苗的制备 细胞的制备:用17~20日龄的地鼠肾,按组织培养常规制成单细胞,作病毒的培养材料。 种毒:采自我省连云港食品公司的病猪水泡皮毒,在地鼠肾单层细胞连续适应4代,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猪传染性水泡病的自然感染与人工发病的潜伏期,给今后诊断与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作了一些初步观察与试验,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自然感染潜伏期的观察 (一)试验方法:本试验在肉联厂进行。其方法是选自非疫区——江口、石阡、开阳、黔西等县调入该厂的健康肥猪126头,先后分成七批进行观察试验。其中84头分五批与本病病猪同圈饲养,另42头分两批关进被病猪严重污染的待宰车间饲养。每日上、下午逐头进行临床观察,待试验猪全部发病。如未全部发病者则继续观察至11天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